展览介绍
叶若曦的个展「类鸟变奏曲」,把人、动物和机器共置于一个看似虚构但又熟悉得叫人不安的环境中,并让三者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展出的装置作品使用了重新赋予用途的城市物料,以及原本用来阻隔野生动物进入城中隐蔽弃置之处的人工构筑物,藉此创造一个构想出来的新景观。
展览呈现感官和空间上多重的不调和。放大了的低沉机械噪音和震动的共鸣声,让人强烈感受到城市环境的紧迫密集。大型的防鸟网把空间分割开来,分隔参观者和作品。参观者被迫进入动物的处境,要为眼前巨大的阻隔物作出本能反应。远看骤似茂盛绿草的,原来只是幻象——那是人造的绿色防鸟刺,是用作防禦的构筑物。机械驱鸟器发出彷真的雀鸟叫声,在整个空间迴盪;萤幕上的录像记录了艺术家本人模彷鸟儿叫声的古怪演出。空间内一隻鸟儿也看不到,但人工编造的鸟鸣却萦绕不散,「大自然」犹如魅影般临在。
「类鸟变奏曲」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直接面对我们在密集的城市界限内架设种种阻隔所带来的后果。大自然和人的分界在哪里?大自然的意象其实因人而异,对很多人来说,大自然就是从未受到人为影响的地方,与我们并无联繫——我们对大自然投射自己的想像,同时又认为那是人类可加以控制的荒野淨土。人对大自然有计划的管控、重塑和遏制,如何引起了新的反抗?在这个构想出来的栖息地中,我们设下的阻隔物最终是不是把所有鸟儿都驱逐出去,只留下替代牠们的机械回音?又或者,我们是不是因为鸟群的逐渐消失而想念牠们的歌声,所以複製出新的「类鸟」变奏?不论是何者,留下来的都是对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做的事一个扭曲的反思。
展览呈现感官和空间上多重的不调和。放大了的低沉机械噪音和震动的共鸣声,让人强烈感受到城市环境的紧迫密集。大型的防鸟网把空间分割开来,分隔参观者和作品。参观者被迫进入动物的处境,要为眼前巨大的阻隔物作出本能反应。远看骤似茂盛绿草的,原来只是幻象——那是人造的绿色防鸟刺,是用作防禦的构筑物。机械驱鸟器发出彷真的雀鸟叫声,在整个空间迴盪;萤幕上的录像记录了艺术家本人模彷鸟儿叫声的古怪演出。空间内一隻鸟儿也看不到,但人工编造的鸟鸣却萦绕不散,「大自然」犹如魅影般临在。
「类鸟变奏曲」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直接面对我们在密集的城市界限内架设种种阻隔所带来的后果。大自然和人的分界在哪里?大自然的意象其实因人而异,对很多人来说,大自然就是从未受到人为影响的地方,与我们并无联繫——我们对大自然投射自己的想像,同时又认为那是人类可加以控制的荒野淨土。人对大自然有计划的管控、重塑和遏制,如何引起了新的反抗?在这个构想出来的栖息地中,我们设下的阻隔物最终是不是把所有鸟儿都驱逐出去,只留下替代牠们的机械回音?又或者,我们是不是因为鸟群的逐渐消失而想念牠们的歌声,所以複製出新的「类鸟」变奏?不论是何者,留下来的都是对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做的事一个扭曲的反思。
最新展览开放时间
即将公佈
延伸活动
即将公佈
即将公佈
关于艺术家
叶若曦的作品涉及动态录像、凋塑、声音和行为艺术等不同形式。他的作品创作重点是自然与人类科技的重叠,给予动物或非生物,提出了另类的叙事,透过创造声音,显示出两者在交错空间中存在的荒谬和幽默。藉此对人性的定义提出了质疑。
叶氏生于香港,2022年获取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学位、2018年获取英国切尔西艺术学院学士学位。分别2024 获得Cob Award - Runner Up及2018 年获得Rossi Asiaghi Art Award - 1st Runner Up奬项。他的作品曾海内外展出,包括个展:2019年在香港 光影作坊「Capturing and Image」个展。联展包括:2024年:柏林 「Dystopia Sound Art Biennial」,英国「Untitled (Pipe Dream) 」,奥地利「Medienfrische」。2023年 英国「Fishy Business」,2022 年 英国「GRUND1535」和 2020 年,太空中的 Plicnik Space Initiative 「D2.02」。现为 伦敦Five Years 非营利空间的艺术家集体的成员及策划人之一。
叶氏生于香港,2022年获取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学位、2018年获取英国切尔西艺术学院学士学位。分别2024 获得Cob Award - Runner Up及2018 年获得Rossi Asiaghi Art Award - 1st Runner Up奬项。他的作品曾海内外展出,包括个展:2019年在香港 光影作坊「Capturing and Image」个展。联展包括:2024年:柏林 「Dystopia Sound Art Biennial」,英国「Untitled (Pipe Dream) 」,奥地利「Medienfrische」。2023年 英国「Fishy Business」,2022 年 英国「GRUND1535」和 2020 年,太空中的 Plicnik Space Initiative 「D2.02」。现为 伦敦Five Years 非营利空间的艺术家集体的成员及策划人之一。
CREATORS FOR TOMORROW 计划由香港艺术中心自2020年起主办。计划鼓励及支援香港新晋艺术家、策展人、创作者和研究者的专业发展,提供资金、场地等资源协助参加者全面发挥创意、实践提案。透过此计划,香港艺术中心与新晋创作者在创作的路上并肩前行,创作者可透过规划、创作及执行其提案,获得宝贵经验,协助他们在艺术领域开展专业生涯,把更多充满创意的艺术引进大众的生活。
关于香港艺术中心
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
自1977年成立以来,香港艺术中心一直透过举办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及艺术教育,在积极培育艺术家的同时,努力将艺术引进大众的生活。
艺术中心相信艺术能够改变生命。在过往四十多年来,中心透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影像与媒体艺术、动漫、公共艺术、艺术教育、讲座论坛、艺术节及社区艺术项目等等,把创意艺术与大众生活联繫起来。
香港艺术中心旗下的「香港艺术学院」于2000年成立。透过学院专业的学历颁授课程培育艺坛新血,而短期课程及其他外展活动的举办,更成为艺术融入社区的重要桥樑。
香港艺术中心积极将艺术引进生活,让大众不单单可以作为艺术节目的观众、更可以成为艺术家、甚或艺术贊助者,让生活与艺术紧扣。
让我们一同拥抱「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的信念,努力前行。
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
自1977年成立以来,香港艺术中心一直透过举办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及艺术教育,在积极培育艺术家的同时,努力将艺术引进大众的生活。
艺术中心相信艺术能够改变生命。在过往四十多年来,中心透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影像与媒体艺术、动漫、公共艺术、艺术教育、讲座论坛、艺术节及社区艺术项目等等,把创意艺术与大众生活联繫起来。
香港艺术中心旗下的「香港艺术学院」于2000年成立。透过学院专业的学历颁授课程培育艺坛新血,而短期课程及其他外展活动的举办,更成为艺术融入社区的重要桥樑。
香港艺术中心积极将艺术引进生活,让大众不单单可以作为艺术节目的观众、更可以成为艺术家、甚或艺术贊助者,让生活与艺术紧扣。
让我们一同拥抱「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的信念,努力前行。
官方网站: hkac.org.hk | Facebook: Hong Kong Arts Centre | Instagram: @hongkongartscentre
资助
香港艺术中心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艺术发展配对资助计划」的资助。
活动内容并不反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 。
节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