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游维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邀请到驻场艺术家 Hank Willis Thomas 举行「真相是……」工作坊,致力推广是次的教育活动。
作为 Hank Willis Thomas 的首个亚洲展览,他将为观众带来两件公共凋塑《Ernest and Ruth》和《Truth Bubble Sign Tree》,透过跨越摄影、装置艺术和凋塑的概念创作,强调围绕历史、政治、身分、及流行文化等主题。他的作品进一步透过广告,探索身分如何被商品化,以及提醒观众,文化因素仍继续塑造种族观念。
此工作坊围绕 Thomas 的两个合作项目《In Search of the Truth》和《Question Bridge》而设计,邀请参加者探讨他们与城市之间的关係,以及社会和社区之间的关係。他们将通过摄影和访问,更加批判性地思考他们的个人身份。项目曾在南非、澳洲、阿富汗、爱尔兰和美国等社区进行。
「艺游维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邀请到本地艺术家王天仁策划工作坊,及于中西区海滨长廊创作定点作品,藉以延伸另一位驻场艺术家 Hank Willis Thomas 的「真相是……」工作坊和创作概念:探讨历史、政治、身份及流行文化。
是次工作坊命名为「发声」,主要延续 Thomas 在香港工作坊的讨论,及回应他展览作品《Truth Tree Is I Love You》和过往作品《For Freedoms》。艺术家相信创作除了关乎视觉元素,更重要是能带来思考和感受。将邀请参加者一起寻找「真相」、「爱」、「自由」的答案,并以木工创作出不同形状对话牌。最后,艺术家会以参加者的作品于中西区海滨长廊造成装置艺术,向公众展示工作坊的成果。
讲者包括: 「大馆」古蹟及艺术馆(赛马会文物保育有限公司)总监简宁天、参展艺术家 Michael Craig-Martin、纽约布鲁克林艺术理事会执行董事 Charlotte Cohen、香港艺术中心总干事林淑仪、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艺术推广办事处总监刘凤霞、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总监 Tim Marlow、森美术馆馆长暨香港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国际总监南条史生、ArtAsiaPacific 出版人及编辑伍颖瑜、非牟利艺术团体 Creative Time 署理执行总监 Alyssa Nitchun、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总监 Alex Schady 、参展艺术家 Hank Willis Thomas、参展艺术家黄国才及艺术家王天仁
作伙伴及贊助商 「艺游维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由香港艺术中心主办,主要教育合作伙伴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託基金、主要合作伙伴恒基兆业有限公司旗下 H Queen’s,以及由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
贊助商包括 Phillips 富艺斯拍卖行、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工银亚洲」)、何韦鲍律师行、项目总监 art-partners、综合公关伙伴 Sinclair、金融时报、Mr & Mrs Darrin and Bonnie Woo 、ALTO、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罗启妍及 Hans Michael Jebsen、香港安全护卫服务有限公司及普恩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艺游维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院校合作机构包括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英国文化协会、香港演艺学院、香港公共艺术、包陪丽女士及美国驻港澳总领事馆。
更多合作机构包括 Ben Brown Fine Arts、马凌画廊、高古轩画廊、豪瑟沃斯画廊、Kukje Gallery、餐饮集团 Le Comptoir、立木画廊、长征空间、Mestre Projects、Perrier Jouet、艺术门、Rossi & Rossi、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维多利亚 · 米罗画廊 、白立方画廊及国巨基金会。
关于「艺游维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 香港首个国际级凋塑公园「艺游维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2018 年 2 月 22 日至 4 月 11 日)齐集新晋及知名本地及国际当代艺术家的凋塑作品,在香港标誌性的维港迷人景緻下,呈献一个不受牆壁及空间限制的博物馆。由 Tim Marlow(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总监)及南条史生(森美术馆馆长暨香港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国际总监)策展,市民可在维港迷人景緻作背景下,免费欣赏到国际级艺术品。为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艺术中心的地位,展览期间将有不同工作坊及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元化,为不同年龄人士提供接触艺术的机会。
「艺游维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参展艺术家包括:Rasheed Araeen(英国)、Michael Craig-Martin (英国)、Tracey Emin(英国)、何冠廷(香港)、Jenny Holzer (美国)、金泓锡(南韩)、Antony Gormley(英国)、郑国谷(中国)、草间弥生(日本)、 Tony Oursler (美国)、Conrad Shawcross (英 国)、Bosco Sodi (墨西哥)、Hank Willis Thomas (美国)、曾敏富(香港)、Mark Wallinger (英国)、展望(中国)、王志勇(香港)、黄国才(香港), 及黄荣法(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