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中心于2020年推出「CREATORS FOR TOMORROW」,旨在培育和支持本地创作者。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是次「To Morrow and Beyond」群展,见证两届得奖者的成长,并促进彼此交流。
直至明天或以后,我们将会经历甚么?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疫情的影响,过去几年对大部分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在适应这个新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与新一代的创作者一同摸索前行。展览展出八组「CREATORS FOR TOMORROW」过往两届获奖创作者的近作或新作,展示新一代如何透过艺术创作或研究,面对艺术之路上的新常态。有着眼于日常生活、城市街角、历史与神话,探索值得细味的诗意和景象;另有透过科技与媒体去解构传统理念,展示他们对「后人类」与未来的想像;还有进行当代视觉文化研究,为业界提供重要的养分和灵感。
同行跨度创作
无论在过去或未来,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历程皆面对不同难处和需要。抽象主义大师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年轻时代受限于艺术市场与资讯科技的发展,曾表示艺术创作是一条孤独之路。而如何获得资源、在个人发挥空间和策展考虑上取得平衡,则是当代新晋艺术工作者经常需要面对的难题。
作为本地艺术工作者的同行者,香港艺术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支持本地的跨媒体艺术创作。在这栋垂直建筑内,除了包氏画廊和张静兰实验画廊两个标志性的展览空间外,还设有古天乐电影院、寿臣剧院,提供不同面向的艺术平台,同时鼓励创作者大胆创新,充份利用建筑内的空间。
为持续紧贴业界所需,特设是次联展于三月艺术季,让一众创作者亮相,一同共享艺术盛事的气氛之余,亦让更多业界人士见证一众「CREATORS FOR TOMORROW」艺术家的共同成长。
公众活动
参展艺术家 (按英文姓名字母顺序):
陈子澂于伦敦与多伦多分别学习策展与东亚研究,为「Arts Collective艺类」的共同创办人。曾任职多家国际画廊,于世界各地策划并制作多个展览,为2021年Art Central的策展总监。其研究集中于当代城市问题与科技衍生的矛盾,及香港现代水墨发展。
郑资姿是一位拥有神经科学背景的跨领域艺术家,曾于印度受训成为瑜伽老师。她的艺术以神经科学探索社会政策、医学、法律和道德观的交叉点。
「我曾用一张单程机票飞往西藏, 今天我是个不可知论者,明天我不知道。」
周睿宏,混合媒体艺术家,现于香港生活及工作。2015 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他惯于挪用,重组和改装现成物来梳理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曾参与的展览包括「晟」(世界画廊,香港,2023)、「不知轻重」(火炭,2022)、「「Hope All Is Well With You」(1a 空间,香港,2021)、「声音掏腰包:ASP 十年展」(富利来商场,香港,2021)。
容颖怡,展览顾问及独立策展人,曾任上海chi K11艺术馆展览经理。她是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行政奖学金2022得主,已完成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硕士课程。她将自身对西洋占星和中国玄学的认识应用到艺术策展,以及为艺术机构主持公共教育活动,偶而撰写艺术相关专题。
挨壁靠事务所由梁嘉文和梁御东成立,以访问、城市考察等方式搜集不同的故事,建构当下微小零碎的叙事诗。梁嘉文的作品以绘画、录像和混合媒介为主,透过诗化文字、虚构情景、日常影像等探索当中暧味的情绪。 梁御东的创作涵盖物件、装置和录像,以观察和介入,营造作品一种视觉上的断裂感。
刘杭霖的创作以雕刻凹版及美柔汀版画古典技法为主。他的版画以静物作为主题、神话作背景、配合传统的铜版画技法营造一个柔和而安静的空间。作品以象征和双关的手法带出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悟。在整体表象上传达轻松幽默的日常,但在物体的细节和描绘上隐藏着日常底下的秘密。
卢可儿专注混合媒介创作,探讨视觉及空间唤起的听觉感受,以及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艺术实践源自个人生活,创作题材多由自我或身边的事物出发,延伸至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她的作品曾于香港、日本及英国展出。
邓广燊的创作结合照片、绘画、物件和录像,追溯不同年代之间的记忆和社会历史,探索渴望、失落和归属之间的复杂联系。
袁雅芝擅在日常生活状态与工作经历的矛盾中汲取灵感。近年主要从历史、地理和政治的角度探讨有关动物的题材,从而了解人类间的关系。
黄慧心主要集中于录像和雕刻影像。透过与相机游走,谱写和雕刻影像的质感和节奏,她相信艺术能让她理解并步入生活。因此,她大部分作品都与她的日常生活和周遭的人有关,而她的作品亦受其流动性影响而呈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
陈子澂于伦敦与多伦多分别学习策展与东亚研究,为「Arts Collective艺类」的共同创办人。曾任职多家国际画廊,于世界各地策划并制作多个展览,为2021年Art Central的策展总监。其研究集中于当代城市问题与科技衍生的矛盾,及香港现代水墨发展。
郑资姿是一位拥有神经科学背景的跨领域艺术家,曾于印度受训成为瑜伽老师。她的艺术以神经科学探索社会政策、医学、法律和道德观的交叉点。
「我曾用一张单程机票飞往西藏, 今天我是个不可知论者,明天我不知道。」
周睿宏,混合媒体艺术家,现于香港生活及工作。2015 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他惯于挪用,重组和改装现成物来梳理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曾参与的展览包括「晟」(世界画廊,香港,2023)、「不知轻重」(火炭,2022)、「「Hope All Is Well With You」(1a 空间,香港,2021)、「声音掏腰包:ASP 十年展」(富利来商场,香港,2021)。
容颖怡,展览顾问及独立策展人,曾任上海chi K11艺术馆展览经理。她是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行政奖学金2022得主,已完成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硕士课程。她将自身对西洋占星和中国玄学的认识应用到艺术策展,以及为艺术机构主持公共教育活动,偶而撰写艺术相关专题。
挨壁靠事务所由梁嘉文和梁御东成立,以访问、城市考察等方式搜集不同的故事,建构当下微小零碎的叙事诗。梁嘉文的作品以绘画、录像和混合媒介为主,透过诗化文字、虚构情景、日常影像等探索当中暧味的情绪。 梁御东的创作涵盖物件、装置和录像,以观察和介入,营造作品一种视觉上的断裂感。
刘杭霖的创作以雕刻凹版及美柔汀版画古典技法为主。他的版画以静物作为主题、神话作背景、配合传统的铜版画技法营造一个柔和而安静的空间。作品以象征和双关的手法带出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悟。在整体表象上传达轻松幽默的日常,但在物体的细节和描绘上隐藏着日常底下的秘密。
卢可儿专注混合媒介创作,探讨视觉及空间唤起的听觉感受,以及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艺术实践源自个人生活,创作题材多由自我或身边的事物出发,延伸至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她的作品曾于香港、日本及英国展出。
邓广燊的创作结合照片、绘画、物件和录像,追溯不同年代之间的记忆和社会历史,探索渴望、失落和归属之间的复杂联系。
袁雅芝擅在日常生活状态与工作经历的矛盾中汲取灵感。近年主要从历史、地理和政治的角度探讨有关动物的题材,从而了解人类间的关系。
黄慧心主要集中于录像和雕刻影像。透过与相机游走,谱写和雕刻影像的质感和节奏,她相信艺术能让她理解并步入生活。因此,她大部分作品都与她的日常生活和周遭的人有关,而她的作品亦受其流动性影响而呈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
公开徵集: HKAC CREATORS FOR TOMORROW 2024
第三届的CREATORS FOR TOMORROW公开征集现已接受申请(截止日期:2024年4月15日,香港时间23:59)。我们期待收到各位的申请!
节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