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
香港艺术中心ifva联合监製 -《无舞之间》|香港导演曾翠珊首个虚拟实境 (VR) 作品|于第7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作世界首映|沉浸式影像体验记录舞蹈艺术家伴侣跨越生死之旅 (9月17日至10月1日)
香港艺术中心ifva联合监製
香港导演曾翠珊首个虚拟实境 (VR) 作品
于第7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作世界首映
沉浸式影像体验 |记录舞蹈艺术家伴侣跨越生死之旅
《无舞之间》将于2022年9月17日至10月1日│西九文化区自由空间首次本地展演
【香港,2022年8月1日】由【香港艺术中心ifva】与香港导演曾翠珊共同製作的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 VR)项目《无舞之间》,将于第7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enice Immersive」单元作世界首映,为香港首个入选VR作品!作品纪录同为舞蹈艺术家的黄天宝(马来西亚)及郭亚福(新加坡)的爱着,在亚福人生最后阶段那细腻动人的情感交流。项目藉着VR技术扩阔对影像的想像,以回忆片段及运用 DepthKit 拍摄的动态立体影像捕捉技术,尝试为天人永隔的灵魂,重构一趟游离于虚实之间的重聚。《无舞之间》亦将于2022年9月17日至10月1日于西九文化区自由空间首次本地展演。
《无舞之间》透过创作 重现跨越生死的爱
「爱,是否可以超越生死?」曾执导《大蓝湖》、《非分熟女》等作品,《无舞之间》是曾翠珊于 ifva 获得公开组银奖、舞蹈短片《一一》的延续,记录舞蹈艺术家伴侣黄天宝及郭亚福跨越生死的爱。两人均是舞蹈艺术家,也是一对同志伴侣。二人在困苦中匍匐前行 —— 天宝是爱滋病带菌者,亚福则是癌症病人,后于 2019 年离世。曾翠珊当时正为二人拍摄短片《一一》;面对生离死别,她思考是否可藉着影像及技术,让天宝与逝去的亚福再次共舞?导演透过VR技术,重构两位舞蹈艺术家的舞姿,重现两人相伴相依的亲密时光,为天人永隔的灵魂安排一趟重聚,在虚实间共舞。
《无舞之间》的创作意念源于「与逝者共舞」,舞蹈部分由黄天宝编舞。作品涵盖生死、同志、疾病与隔离等既哲学亦现实的议题,此外亦叩问真与假之间的界线,思考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係。曾翠珊表示︰「失去至爱是世上最难以面对的事情之一。生与死之间的疆界,既辽阔却模煳。一对恋人共舞、相伴多年,VR这个相对崭新的艺术媒介,能否超越生死,让他们再次有共舞的一刻?我希望这部作品,能让观众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日常,去经历他们细水长流而且细腻动人的爱。」
《无舞之间》宣传片下载︰http://ftp.hkac.org.hk/MDD/Chroma11/
获香港艺术中心支持及监製 首次使用虚拟实境揉合影像创作
香港艺术中心一直支持本地影像创作,旗舰节目ifva作为一个凝聚香港及亚洲独立影像创作人的平台,一直协助推动更多本地创作人,让他们尝试以不同形式及技术进行影像创作。
《无舞之间》将于今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enice Immersive」单元作世界首映,是首个入选这个单元的香港作品。作品早于2020年已入选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双年展电影学院(虚拟实境电影部分)。当时作品监製兼香港艺术中心ifva总监范可琪及导演曾翠珊已赴意大利威尼斯参与学院活动,学习利用VR技术进行创作。范可琪表示︰「很荣幸前年入选了双年展电影学院,能在威尼斯学习最新的VR技术,观赏不少国际级作品。这对使用VR创作的艺术家是莫大的鼓舞。我希望香港可以有更多资源,让使用VR的艺术创作者有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获Meta支援作首次本地展演
《无舞之间》同时亦获Meta支持,为2022年9月17日至10月1日于西九文化区自由空间的首次本地展演提供VR硬件装置及技术支援。是次展演除VR影像外,将结合装置、舞蹈影像等元素,让观众透过VR头戴式装置进入虚实之间,以不同感官见证黄天宝与郭亚福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无舞之间》创作团队
导演:曾翠珊
编舞:黄天宝
演出:黄天宝、郭亚福
监製:范可琪、邝珮诗
创意工程师:林志辉
美术指导–虚拟实境製作: 陈子雯
美术指导–项目展演:郑慧莹
声音设计与混音:陈振邦
作曲及声音设计:Eunice Martins
沉浸式VR影像装置︰曾翠珊《无舞之间》| 首次本地展演
· 2022年9月17日至18日(星期六至日)
· 2022年9月20日至25日(星期二至日)
· 2022年9月27日至10月1日(星期二至六)
· 地点:西九文化区艺术公园自由空间细盒
· 标准门票于2022年8月11日(星期四)上午10时起公开发售
下载《无舞之间》press kit︰http://ftp.hkac.org.hk/MDD/Chroma11/
包括《无舞之间》作品简介、导演的话、导演、舞者及创作团队简介、宣传片下载连结、海报下载连结、导演照片下载连结等。
採访预约
欢迎媒体採访:导演曾翠珊、艺术家黄天宝、监製范可琪等非常乐意与您们分享当中过程的点滴及挑战
建议採访角度 |
|
生死教育 |
生者如何透过不同形式(如艺术、科技)追念逝去的人? 艺术创作如何帮助生者将伤痛转化? 生与死的有形与无形 |
同志议题、疾病与隔离 |
黄天宝与郭亚福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 二人抗病、互相扶持的心路历程 现代社会中,爱滋病患者仍面对国界、隔离的阻碍,所面对的困难及承受的压力不比大众在抗疫的环境下少。如何克服?艺术如何带领着他们? |
舞蹈、电影与VR |
曾翠珊首次使用VR创作,其中的心路历程 舞蹈影像并不陌生,如何以VR介入? |
艺术与科技 |
对于是次创作糅合艺术与科技,导演的想法是? VR可如何帮助创作者呈现想表达的东西? 科技超越了技术层面进入艺术,如何将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 |
生命及疗癒 |
面对至爱死亡的伤痛,如何透过舞蹈艺术、影像走过艰难的日子? |
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 |
藉由数位技术或环境,让人能完全沉浸在某种情境中的体验,打造近乎现实的情境,让使用者体验时能完全投入,产生连结与共鸣,它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 相比其他地方,在现时的香港,有没有发展、跨越的空间? |
年度项目包括以专业性见称的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比赛及每年三月举行的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节,ifva亦举办一系列延伸节目,包括从学术角度出发的 「CINEMA 2.0」 媒体艺术展览、捍卫多元文化的「影像无国界」、旨在普及影像艺术的「ifva Everywhere 影像嘉年华」,以及推广影像教育的社区及学校巡迴放映等,涵盖艺术以至普及层面,致力承传影像文化及独立创作精神。
|
香港艺术中心──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
自1977年成立以来,香港艺术中心一直透过举办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及艺术教育,在积极培育艺术家的同时,努力将艺术引进大众的生活。艺术中心相信艺术能够改变生命。在过往四十多年来,中心透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影像与数位艺术、动漫、公共艺术、艺术教育、讲座论坛、艺术节及社区艺术项目等等,把创意艺术与大众生活联繫起来。
香港艺术中心旗下的「香港艺术学院」于2000年成立。透过学院专业的学历颁授课程培育艺坛新血,而短期课程及其他外展活动的举办,更成为艺术融入社区的重要桥樑。香港艺术中心积极将艺术引进生活,让大众不单单可以作为艺术节目的观众、更可以成为艺术家、甚或艺术贊助者,让生活与艺术紧扣。
今年9月,香港艺术中心踏入四十五周年,让我们一同拥抱「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的信念,努力前行。
官方网站:hkac.org.hk | Facebook: Hong Kong Arts Centre | Instagram: @hongkongartscentre
香港艺术中心传媒查询
Annie Ho何卓敏 (市务及传讯总监) |
电话:2824 5306 / 9481 8706 |
|||
Charis Chau 周绰茵 (市务及传讯主任) |
电话:2582 0290 |
|||
Tobe To 杜以乐 (助理节目经理) (ifva) |
电话:2824 5326 |
|||
Kate Lau 刘丽琪 (高级节目主任) (ifva) |
电话:2824 53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