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藝術中心及香港藝術學院合辦,並由香港藝術學院校友會負責籌劃的「The Collectible Art Fair」,將於2023年10月22日至11月16日假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及賽馬會展廊舉行。「The Collectible Art Fair」以培育新一代藝術家為起點,進而希望提高大眾對本地藝術家的關注。展覽收益扣除必要開支後,將全額撥捐用作香港藝術學院發展,培育更多對藝術有熱誠及理想的學生。是次展覽得到超過二百位香港藝術學院校友及藝術家參與,展出逾三百件藝術作品,涵蓋繪畫、雕塑、陶瓷、裝置藝術、攝影及錄像等多元化媒介,讓大眾一覽風格多樣並獨特的藝術創作。
收益扣除必要開支全數撥捐香港藝術學院 支持學校發展及營運 冀望培育更多藝壇新血
香港藝術中心與其附屬機構香港藝術學院一直致力培育本地藝術家,以創作實踐(Studio Practice) 為教學重心,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並擔當藝術家與業界之間的橋樑,為藝術界注入人才及創意,推動藝壇發展。二十三年來,香港藝術學院一直發掘及栽培具潛質的藝術家。很多從藝術學院畢業的校友,都繼續在創作和與藝術相關的領域努力耕耘,不少更以優秀的藝術作品登上國際舞台,在不同的美術館、藝博會和商業畫廊展出,受到藝術愛好者與收藏家的青睞。
香港藝術學院校友會在今年五月公開招募校友參與「The Collectible Art Fair」,得到本港甚至身處海外的眾多校友踴躍回應。校友會亦同時邀請曾與香港藝術中心和香港藝術學院合作的藝術家參與,令展覽的內容更豐富精彩。
觀眾可以藉這次展覽欣賞不同背景藝術家的優秀創作,亦可以收藏喜歡的作品。展覽收益扣除必要開支後將全額撥捐予香港藝術學院,作為培育年青藝術家的資金,對推動本地藝壇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香港藝術中心年度盛事 率先預覽部分資深及新晉藝術家作品
「Collectible Art Fair」展出的作品均出自香港藝術學院校友,以及曾與香港藝術中心和香港藝術學院合作的藝術家之手。我們率先介紹其中19位參展藝術家及校友(按英文名字母先後排序),藝術家包括阿三、陳育強、Rhett D’Costa、何兆基、林嵐、林偉而、蘇慶強、黃麗貞及翁秀梅,校友包括陳思光、陳麗雲、方梓亮、劉德銘、梁寶瀛、李寧、吳啟峰、蕭文潔、陶啟安及曾敏富。
公眾導賞團 - 免費參與
在我們的導覽員帶領下,觀眾將參觀「The Collectible Art Fair」並欣賞各種獨特的藝術作品。歡迎參加導賞團,支持本地藝術家。
集合地點: 香港藝術中心5樓包氏畫廊
14:00 - 15:00 | 15:30 - 16:30 | 17:00 – 18:00 | |
23/10及展覽期間逢星期六 |
廣東話 |
廣東話 |
廣東話 |
展覽期間逢星期日 |
英語 |
廣東話 | 廣東話 |
每團20人
免費參加,無須預先登記。
(並設團體預約,歡迎學校報名,請電郵至caf@hkac.org.hk)
備註:
- 請於活動開始前5分鐘到達集合地點。
- 訪客必須於整個活動過程中遵守由主辦單位發出的最新防疫措施。
- 導賞內容將有機會作出更變,恕不另行通知。主辦單位持有最終決定權。
參展藝術家和作品重點推介(按英文名字母先後排序)
香港藝術家及寫作人。現為大專兼任講師、1a空間策展團隊成員、藝評組織Art Appraisal Club創會成員及藝術評賞計劃「時刻導賞員」負責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後修畢藝術碩士(創作)及性別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他的創作經年思索文字、文學與繪畫的關係,文學性之於當代繪畫的契合。
阿三《前年的遺物Things Left Behind》2021, HK$25,000 |
阿三《生長的屋邨Growing Estate》2023, HK$20,000 |
陳育強
陳育強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1983)及美國密玆根州鶴溪藝術學院(1988),1989年始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藝術創作課程至2016年。陳氏是一位藝術家,同時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他的研究興趣範圍涵蓋多個領域,包括香港藝術、混合媒介及公共藝術,而成果則多以展覽、策展及出版發表。多年來,陳氏於本地及海外參加超過八十次展覽,其中包括第五十一屆威尼斯雙年展、第三屆亞太三年展等。近年,陳氏專注於融合水墨及西畫傳統的創作。
陳育強《穹滿A Full Sky》2021, HK$58,000 |
Rhett D’Costa
Rhett D’Costa《Tilt》2023, HK$15,000 |
何兆基
何兆基《造山一號》2022, HK$55,000 |
林嵐
林嵐是一名雕塑家,擅長以回收材料製作大型的現地混合媒介雕塑和裝置藝術。她在作品中透過非語言的對話方式,探討本地文化、歷史、社會及時事議題,題材包括公共藝術、傳統工藝的失傳、生命和物件的再生循環等,嘗試捕捉在歷史洪流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人間故事。
2006年,林氏成為亞洲文化協會「捷成漢伉儷獎助金」得主,並於2017年獲選為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計劃」的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傑出人士。
林嵐《A Piece of Goodbye》2023, HK$39,000 |
林偉而
林偉而《樂土》2023, HK$90,000 |
蘇慶強
蘇慶強《Shanghai-China-2005》2005, HK$45,000 |
蘇慶強《Beijing-China-2011》2011, HK$45,000 |
黃麗貞
黃麗貞《水碗 Water Bowl》(一套五隻) 2023, HK$1,800一隻 |
翁秀梅
翁秀梅《祈禱書》2018, HK$28,000 |
參展校友和作品重點推介(按英文名字母先後排序)
陳思光
陳思光《雙味杯》2023, HK$400 |
陳麗雲
本地藝術家陳麗雲現居葡萄牙里斯本。自2004年起,陳麗雲開始用KNITerature這種方式編織人們的故事。KNITerature是指以書作為材料來編織,藉此解構和重建它們的含意和內容。她的藝術作品結合時裝、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和雕塑等多個媒介,曾於多個國家展覽。陳氏曾於英國倫敦時裝學院學習時裝設計,及後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藝術學士學位課程。
陳麗雲的作品獲香港M+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Louis Vuitton和全球私人收藏家收藏。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多個聯展和個展中展出。2020年秋,陳氏在香港的弗勞爾斯畫廊(Flowers Gallery)舉辦個人展覽,並參與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的夏季項目「盲棋——走入CHAT六廠藏品的分岔路」。2020年春,她在韓國安東文化藝術中心舉辦了題為“KNITerature–Silent Conversation”的個人展覽。在2022年,她亦參與了10號贊善里畫廊舉辦的“31位香港女性藝術家聯展”。
陳麗雲《文字的心跳VIII》2023, HK$35,000 |
方梓亮
*此作品不會於The Collectible Art Fair 展出 方梓亮《還跑!還跑!》2023 |
劉德銘
藝術攝影師劉德銘在香港出生及成長。早年,他主要從事商業攝影工作,直至步向中年,才重拾成為藝術家的夢想。2012年,劉氏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創作方向集中於探討回歸後香港人意識形態上的轉變。
過去數十年人與事的變遷,令許多香港人也經歷了思維上的轉向和內心的矛盾。劉氏的大部分作品捕捉了人性的複雜,還有人作為個體或是面對外在力量的社會一員所要面對的兩難。他的作品富有詩意,感觸細膩,將物理現實中的存在通過融合抽象及敘事的攝影語言呈現。劉德銘目前為香港藝術學院兼職講師,在香港藝術學院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的藝術學士課程教授數碼攝影。
劉德銘《那地#1》2021, HK$48,000 |
劉德銘《顛倒玩樂》2023, HK$38,000 |
梁寶瀛
梁寶瀛《星期日的新地》2023, HK$38,000 |
李寧
李寧(1992年生於香港),2019年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的藝術學士課程,主修繪畫。
李寧藉着不同媒介,如混合媒介版畫、鉛筆紙本/畫布、陶瓷、錄像等形式呈現世界中的不同元素,引領觀眾沉浸於這個科幻反烏托邦場景。
*此作品不會於The Collectible Art Fair 展出 李寧《逆向似曾相識》2023 |
吳啟峰
吳啟峰《天星小輪_003 StarFerry_003》2023, HK$20,000 |
吳啟峰《香港電車_009 Hong Kong Tramways_009》2023, HK$18,000 |
蕭文潔
蕭文潔於2015年開始在日本跟隨她的啟蒙老師柴田節郎先生學習陶藝。回港後,蕭氏在香港藝術學院(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的課程)繼續深造,並於2019年獲得藝術學士學位(主修陶藝)。蕭氏是一位熱愛城市和生活的香港人,創作的動力來自對生活的熱情,因此其作品與日常生活、人性和當地社區有着密切的關係。
蕭氏於2019年獲得了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副校長優秀學術成就獎、法藍瓷光點計畫——專屬學生國際陶瓷設計獎學金,以及2020年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自資專上教育基金「卓越表現獎學金」和樂天陶社獎獎項。
蕭文潔《Scape》2023, HK$14,000 |
陶啟安
陶啟安《TKOB-29YRS-OBJS#GODS-STONE》2023, HK$48,000 |
曾敏富
曾敏富《Burnt》2015, HK9,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