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果公佈 】
香港藝術中心榮幸宣佈「公開徵集: HKAC CREATORS FOR TOMORROW 2024」的四個獲資助單位分別為:
展覽
項目簡介
鳥類組合是一系列錄像組合的作品,透過聲音雕塑和雕塑結合在一個特定場地進行的裝置,它透過與鳥兒的歌聲和聲音對話,探索我們作為動物一員,在城市環境中的角色。
===
葉若𣌀的作品涉及動態影像、雕塑、表演和聲音。他的工作重點是自然與人類科技的重疊。他透過給動物或無生命的聲音提供另類敘事,指出了這些交叉空間中存在的荒謬和幽默。藉由這樣做,他對我們自己對人性的定義提出了質疑。
葉氏生於香港,2022年獲取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碩士學位、2018年獲取英國切爾西藝術學院學士學位。他的作品曾海內外展出,包括個展:2019年在香港 光影作坊Capturing and Image個展。聯展包括:2024年:柏林 ”Dystopia Sound Art Biennial”,英國 “Untitled (Pipe Dream)“,奧地利 “Medienfrische Art Festival”。2023年 英國 ”Fishy Business”,和 2020 年,太空中的 Plicnik Space Initiative “D2.02”。
個人網站:heyseip.com | Instagram:@heyseip
項目簡介
在無處容身的焦慮世代,我們能否安居於每一個「當下」?
Anchoring The Presence 是一場連結生活和藝術的修練,為藝術家黎倩華(阿步)在港 「家」系列展覽之二部曲,由小東策展。黎氏恆以生活的微小時刻為創作題目,轉化日常被忽略、可變的素材,回應當下內心與處境,體現 In-Situ(就地)的重要。本計劃將探索空間裝置、混合雕塑、即興行為等媒介,試驗展覽作為定點時空,如何呈現日復日的持續創作過程,並望營造能連結觀者的空間,嘗試打開對話。
===
藝術家
黎倩華(阿步)2014年獲得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士學位,及2020年荷蘭烏得勒支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媒介有插畫、現場拼貼、裝置、表演和參與式體驗。創作常廣泛結合影像、有機現成物、自然元素、文本、聲音和身體介入。作品透過講述故事,回應與自然共存的生活環境,探討跨越人與非人鴻溝的思維模式。 在隨處可拾的微小時刻之中,尋找個人內在感知、社區、和外部世界三者之間的親密關係。
個人網站:sinwahlai.blogspot.com | Instagram:@lifeisartinpractice
策展人
小東著力推動跨媒介藝術展覽、藝評與賞析及公共對話。策劃展覽或表演包括「物池」、梁錦華個展「過日辰」、「香港文學選段 X 聲」,及於美國洛杉磯 18th Street Arts Center 共同策劃網上展覽 Re-imagining Home。文章及藝評見於《明報》專欄、《虛詞》、《微批》、艺鵠。兩篇文章曾獲香港公共圖書館收錄為「香港口述歷史參考資源選」。
策展人
梁翠萍是一位現居香港的跨界別藝術家及獨立策展人,以繪畫、混合媒介及概念創作為主。源於對身邊人和事細膩的感知,她透過創作把人的情感、宗哲思考及日常觀察互相連結與扣問。作品多探討人類活動的內心狀態,嘗試揭示不可見的精神面貌,及探索各種事物的邊界。她關注的議題還包括記憶、生死、關係、城市與社群。 曾與不同單位合作,包括藝術組織、音樂單位、學校、出版社、商業品牌、社福機構及網媒等。近年透過策展及藝術教育工作,嘗試貼近人的本質以及打開生活更多可能性。
Research
項目簡介
EnListening 是一個跨領域的研究計畫,涵蓋電腦音樂、人工智能、多聲道環迴音響系統和即興形體舞蹈。本計畫探討人類和電腦在創作中的角色,嘗試透過其獨有的視點和藝術表現,在實時的互動中尋找平衡的合作關係。
此研究強調人與電腦互動關係中的合作而非控制。在電腦已演變成擁有一定程度智能的時代,我們如何不只以自身的經驗作為基準,通過融合電腦獨特的數位視野,在超越人能感知的相互關係中探索藝術表達的可能性。
===
王嘉淳是一位聲音藝術家及配樂師,正於荷蘭海牙皇家音樂學院的Institute of Sonology攻讀碩士課程。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過往作品涉獵不同媒介包括電影、動畫、流行音樂、藝術裝置,並曾獲邀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任教聲音設計。目前,其藝術研究主要圍繞電腦音樂和噪音,以算法作曲、現場編碼與聲音裝置,在跨領域中找尋音樂性。
項目簡介
細個阿媽幫我喺畫室報名學畫畫,話多樣才能容易啲入理想學校;中學修咗視藝,阿媽話出嚟搵唔倒食;出嚟做嘢同藝術無關,但公司都話要將「創意」結合工作,「design thinking」呀、「creative thinking」呀,差啲學埋和諧粉彩!最近阿媽得閒得濟,同隔離屋師奶落社區中心學影相!連八十幾歲嘅阿爺,都喺安老院學緊畫畫!
藝術對人類到底有乜好處?點解近年咁多人話用藝術可以解決社會問題?今次研究會邀請不同年齡層嘅藝術項目參加者、藝術家同社工受訪,從而回答藝術活動如何影響香港人福祉。
===
申請人方韻芝由2012年開始,與不同社福機構合作並策劃藝術項目予不同年齡層的社群,計劃時長由6個月至3年不等。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首屆畢業生,副修人文學。從事社區藝術教育及公眾參與項目,擅長策劃社區藝術體驗及社區參與項目。2012年成立「在山工作室」運用多變的媒介為學校及機構策劃社區藝術項目,致力探討藝術介入的不同方法,致力促進參與者從創作經驗中認識個人定位、看見他人,從中看見各種可能。
由藝術專業人士以及香港藝術中心代表組成的評審團,包括丁穎茵博士、梁展峰、黎蘊賢、梁瑋珵及盧家彦自逾130份申請中選出四個獲資助單位。以上四個獲資助單位將分別獲得最高港幣60,000元正資助,用以實行計畫項目,而所有項目將於2024/2025年度內舉行。香港藝術中心謹此誠摯鳴謝參與本次計劃的各位申請者、評審及贊助者。
密切留意有關獲贊助單位展覽及活動的最新消息!
CREATORS FOR TOMORROW 計劃由香港藝術中心自2020年起主辦。計劃鼓勵及支援香港新晉藝術家、策展人、創作者和研究者的專業發展,提供資金、場地等資源協助參加者全面發揮創意、實踐提案。透過此計劃,香港藝術中心與新晉創作者在創作的路上並肩前行,創作者可透過規劃、創作及執行其提案,獲得寶貴經驗,協助他們在藝術領域開展專業生涯,把更多充滿創意的藝術引進大眾的生活。
首兩屆的CREATORS FOR TOMORROW公開徵集分別於2020年及2023年舉行,並由藝術專業人士以及香港藝術中心代表組成的評審團進行評審。首屆收到百多份申請書,四個展覽項目成功獲得資助。計劃第二屆起接受「展覽」與「專題研究」兩個類別的申請,在超過150份的申請當中,四份提案獲得資助,包括兩個展覽項目及兩個專題研究項目。
第三屆的CREATORS FOR TOMORROW公開徵集現已接受申請(截止日期:2024年4月15日,香港時間23:59)。展覽類別開放予多種當代藝術類型申請,展出地點為香港藝術中心三樓之「張靜蘭實驗畫廊」;專題研究類別申請的時程規劃則將由藝術中心與獲資助者另行討論。成功申請者將獲得最高港幣60,000元正資助,以完成其申請項目。
遞交申請:【現已截止申請】
查詢:CFT@hkac.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