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中心的歷史
引子
香港藝術中心於1977年的誕生是劃時代的,而且跟「三」這個概念密不可分。
1977年之前:香港藝術中心的緣起與成長
香港藝術中心是何弢、白懿禮和盧景文的共同夢想。何弢是香港藝術中心的總建築師,同時是其早期大部分展覽的發起人。白懿禮是當時大學自主委員會的秘書長,負責與政府官員協商。盧景文則代表了民間和學術界。1980年雅麗珊郡主(左二)到訪香港藝術中心
首個十年 夢想成真(1977-1986)
香港藝術中心外觀 (八十年代)
首個十年 夢想成真(1977-1986)
何弢向港督麥理浩爵士及夫人解釋籌建香港藝術中心的計劃
(約攝於1972年)
首個十年 夢想成真(1977-1986)
香港藝術中心開幕慶典 (1977年)
首個十年 夢想成真(1977-1986)
一九七七年香港藝術中心開幕展
首個十年 夢想成真(1977-1986)
ifva 在 1995件Artslink 上的廣告
第二個十年 向多元藝術邁進(1987-1996)
第三屆ifva 比賽頒獎典禮
第二個十年 向多元藝術邁進(1987-1996)
香港藝術學院 (筲箕灣校舍)
第三個十年 專注當代藝術 發展藝術教育(1997-2006)
「香港公共藝術」項目:《潮裝公園——「藤織空間」》何存德作品 (鰂魚涌公園)
第三個十年 專注當代藝術 發展藝術教育(1997-2006)
「香港公共藝術」項目:《跪坐者》Joy Brown作品 (香港藝術中心)
第三個十年 專注當代藝術 發展藝術教育(1997-2006)
「香港公共藝術」項目:《歷史與想像—黃埔》林東鵬作品 (港鐵黃埔站)
第三個十年 專注當代藝術 發展藝術教育(1997-2006)
「香港公共藝術」項目:《潮裝公園——「藤織空間」》鐘可爲作品 (鰂魚涌公園)
第三個十年 專注當代藝術 發展藝術教育(1997-2006)
動漫基地 (灣仔茂蘿街)
第四個十年 藝術遍地開花 (2007-2016)
第四個十年裡,中心突破空間的框框,將活動範圍擴展到中心以外。2009年開始「街頭音樂系列」將獨立音樂推展到街上;在2016年ifva在香港海傍舉行了首個媒體藝術嘉年華。藝術中心亦涉足電影製作,製作了《大藍湖》(2011)及《河上變村》(2014)。此外開展交流計劃,如與比利時合辦跨文化、跨媒體節目《香港味道》;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活動,包括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等。在本地,2012年設立藝術家大本營,為海外藝術工作者提供住宿。2013年開始營運動漫基地,推動香港動漫業的長遠發展。而在2009年推出首屆年度旗艦展覽,展示亞洲當代藝術精萃;於2013年開始「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展出亞洲收藏家的珍品。
《大藍湖》海報
第四個十年 藝術遍地開花 (2007-2016)
第四個十年裡,中心突破空間的框框,將活動範圍擴展到中心以外。2009年開始「街頭音樂系列」將獨立音樂推展到街上;在2016年ifva在香港海傍舉行了首個媒體藝術嘉年華。藝術中心亦涉足電影製作,製作了《大藍湖》(2011)及《河上變村》(2014)。此外開展交流計劃,如與比利時合辦跨文化、跨媒體節目《香港味道》;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活動,包括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等。在本地,2012年設立藝術家大本營,為海外藝術工作者提供住宿。2013年開始營運動漫基地,推動香港動漫業的長遠發展。而在2009年推出首屆年度旗艦展覽,展示亞洲當代藝術精萃;於2013年開始「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展出亞洲收藏家的珍品。
《Art Actually》跨文化藝術展演 (比利時)
第四個十年 藝術遍地開花 (2007-2016)
第四個十年裡,中心突破空間的框框,將活動範圍擴展到中心以外。2009年開始「街頭音樂系列」將獨立音樂推展到街上;在2016年ifva在香港海傍舉行了首個媒體藝術嘉年華。藝術中心亦涉足電影製作,製作了《大藍湖》(2011)及《河上變村》(2014)。此外開展交流計劃,如與比利時合辦跨文化、跨媒體節目《香港味道》;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活動,包括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等。在本地,2012年設立藝術家大本營,為海外藝術工作者提供住宿。2013年開始營運動漫基地,推動香港動漫業的長遠發展。而在2009年推出首屆年度旗艦展覽,展示亞洲當代藝術精萃;於2013年開始「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展出亞洲收藏家的珍品。
「賽馬會街頭音樂系列」
第四個十年 藝術遍地開花 (2007-2016)
第四個十年裡,中心突破空間的框框,將活動範圍擴展到中心以外。2009年開始「街頭音樂系列」將獨立音樂推展到街上;在2016年ifva在香港海傍舉行了首個媒體藝術嘉年華。藝術中心亦涉足電影製作,製作了《大藍湖》(2011)及《河上變村》(2014)。此外開展交流計劃,如與比利時合辦跨文化、跨媒體節目《香港味道》;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活動,包括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等。在本地,2012年設立藝術家大本營,為海外藝術工作者提供住宿。2013年開始營運動漫基地,推動香港動漫業的長遠發展。而在2009年推出首屆年度旗艦展覽,展示亞洲當代藝術精萃;於2013年開始「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展出亞洲收藏家的珍品。
藝術家大本營 (外觀)
第四個十年 藝術遍地開花 (2007-2016)
第四個十年裡,中心突破空間的框框,將活動範圍擴展到中心以外。2009年開始「街頭音樂系列」將獨立音樂推展到街上;在2016年ifva在香港海傍舉行了首個媒體藝術嘉年華。藝術中心亦涉足電影製作,製作了《大藍湖》(2011)及《河上變村》(2014)。此外開展交流計劃,如與比利時合辦跨文化、跨媒體節目《香港味道》;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活動,包括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等。在本地,2012年設立藝術家大本營,為海外藝術工作者提供住宿。2013年開始營運動漫基地,推動香港動漫業的長遠發展。而在2009年推出首屆年度旗艦展覽,展示亞洲當代藝術精萃;於2013年開始「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展出亞洲收藏家的珍品。
藝術家大本營 (內部)
第四個十年 藝術遍地開花 (2007-2016)
第四個十年裡,中心突破空間的框框,將活動範圍擴展到中心以外。2009年開始「街頭音樂系列」將獨立音樂推展到街上;在2016年ifva在香港海傍舉行了首個媒體藝術嘉年華。藝術中心亦涉足電影製作,製作了《大藍湖》(2011)及《河上變村》(2014)。此外開展交流計劃,如與比利時合辦跨文化、跨媒體節目《香港味道》;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活動,包括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等。在本地,2012年設立藝術家大本營,為海外藝術工作者提供住宿。2013年開始營運動漫基地,推動香港動漫業的長遠發展。而在2009年推出首屆年度旗艦展覽,展示亞洲當代藝術精萃;於2013年開始「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展出亞洲收藏家的珍品。
第四個十年 藝術遍地開花 (2007-2016)
第四個十年裡,中心突破空間的框框,將活動範圍擴展到中心以外。2009年開始「街頭音樂系列」將獨立音樂推展到街上;在2016年ifva在香港海傍舉行了首個媒體藝術嘉年華。藝術中心亦涉足電影製作,製作了《大藍湖》(2011)及《河上變村》(2014)。此外開展交流計劃,如與比利時合辦跨文化、跨媒體節目《香港味道》;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活動,包括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等。在本地,2012年設立藝術家大本營,為海外藝術工作者提供住宿。2013年開始營運動漫基地,推動香港動漫業的長遠發展。而在2009年推出首屆年度旗艦展覽,展示亞洲當代藝術精萃;於2013年開始「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展出亞洲收藏家的珍品。
古天樂電影院
第四個十年 藝術遍地開花 (2007-2016)
第四個十年裡,中心突破空間的框框,將活動範圍擴展到中心以外。2009年開始「街頭音樂系列」將獨立音樂推展到街上;在2016年ifva在香港海傍舉行了首個媒體藝術嘉年華。藝術中心亦涉足電影製作,製作了《大藍湖》(2011)及《河上變村》(2014)。此外開展交流計劃,如與比利時合辦跨文化、跨媒體節目《香港味道》;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活動,包括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等。在本地,2012年設立藝術家大本營,為海外藝術工作者提供住宿。2013年開始營運動漫基地,推動香港動漫業的長遠發展。而在2009年推出首屆年度旗艦展覽,展示亞洲當代藝術精萃;於2013年開始「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展出亞洲收藏家的珍品。
第四屆Collectors’ Contemporary Collaborations:Hi, Konnichiwa (Hello)! Pochi (left) and Hi, Konnichiwa (Hello)! Yayoi-chan 草間彌生作品
第四個十年 藝術遍地開花 (2007-2016)
第四個十年裡,中心突破空間的框框,將活動範圍擴展到中心以外。2009年開始「街頭音樂系列」將獨立音樂推展到街上;在2016年ifva在香港海傍舉行了首個媒體藝術嘉年華。藝術中心亦涉足電影製作,製作了《大藍湖》(2011)及《河上變村》(2014)。此外開展交流計劃,如與比利時合辦跨文化、跨媒體節目《香港味道》;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活動,包括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等。在本地,2012年設立藝術家大本營,為海外藝術工作者提供住宿。2013年開始營運動漫基地,推動香港動漫業的長遠發展。而在2009年推出首屆年度旗艦展覽,展示亞洲當代藝術精萃;於2013年開始「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展出亞洲收藏家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