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我熱愛現實的爆發。」— 柏索里尼
香港藝術中心為紀念意大利導演柏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的百歲冥壽,特別為這位大師的紀錄片作品舉行回顧展,包括多部長片及短片。
柏索里尼不單是導演,同時也是作家、記者、視覺藝術家、演員和積極的社運分子,是那個年代一位作品產量豐富的文化人,他的公眾形象跟他的電影同樣令人側目。他是馬克斯主義者,創作時卻往往向宗教尋求靈感。他的劇情片經常表現和反映出這種矛盾,其中有多部作品更惹起極大爭議。而他的紀錄片則提供另一途徑,讓人對這位導演的內心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柏索里尼的紀錄片藉著人間實況,重新演繹他對創作的關注,可以視作他的劇情片導讀指南。
《愛慾對話》反映柏索里尼對一切與性愛相關的事物莫不深感興趣,而以左翼激進組織Lotta Continua(持續鬥爭)為題材的《12月12日》,以及他與另一位導演合作的《憤怒》,卻將政治活躍分子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上。《巴勒斯坦尋外景》罕有地將柏索里尼工作時的情況紀錄下來:他一面為新作尋找外景場地,一面以旁白講出對基督教以及巴勒斯坦這個地方的感想。節目內亦同時選映五部紀錄短片,靈感均來自柏索里尼的文字作品,更包括意大利第一位女性紀錄片導演Cecilia Mangini跟柏索里尼合作的作品,由此可見他對同輩藝術家的廣泛影響力。
門票現已於撲飛POPTICKET.hk發售。
節目時間表
1/12 | (四) | 7:45pm |
《愛慾對話》Love Meetings
|
2/12 | (五) | 7:45pm |
《憤怒》The Anger
|
3/12 | (六) | 3:00pm* |
《柏索里尼》Pasolini^
|
3/12 | (六) | 7:30pm |
《非洲奧瑞斯提斯筆記》 及《沙那的牆壁》
Notes Towards an African Orestes & The Walls of Sana'a
|
4/12 | (日) | 4:00pm |
《巴勒斯坦尋外景》、《女人的哀悼之歌》、《無名市民》 及《電單車與男孩》
Location Hunting in Palestine, Still They Toll, Unknown to the City & The Motorbike Boy
|
4/12 | (日) | 7:30pm |
《12月12日》12 December
|
*設映後座談會
^《柏索里尼》被評為三級電影,只准年滿18歲人士觀看。**
1/12 (四) 7:45pm
《愛慾對話》Love Meetings
導演:柏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演員:Lello Bersani(聲演)、Alberto Moravia
意大利 | 1964 | 92’ | 意大利語對白,英文字幕 | DCP | 黑白
在這部富有啟發性的紀錄片中,柏索里尼變身記者,拿著麥克風和攝影機,周遊意大利全國,在街頭訪問陌生人,讓他們講出對性愛、賣淫、同性戀、離婚以及種種相關問題的意見,做法大膽,特別是當年意大利仍禁止離婚。除了想了解當下公眾對與性相關的事物有何看法之外,影片更反映出,像意大利這樣傳統的國家,當性解放的巨浪迎面撲來時,固有的觀念在備受衝擊之餘,亦會逐漸改變。
在本片面世近五十年後再度回顧,柏索里尼風采依然,但內容卻有如打開時間囊。不過對於其他文化中的性禁忌,依然提供不少引人入勝的見解。而最讓人最感興的,卻是柏索里尼對性如何貫穿民族主義與宗教的探討。
2/12 (五) 7:45pm
《憤怒》The Anger
導演:Giovannino Guareschi、柏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演員:Giorgio Bassani(聲演)、Renato Guttuso(聲演)
意大利 | 1963 | 105’ | 意大利語對白,英文字幕 | 數碼 | 黑白
Giovannino Guareschi與柏索里尼雖然都是公認具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兩人亦同樣被當時的主流社會排擠,但兩人卻分別站在意識形態光譜上的兩極。前者是保守的右派保皇黨,後者則是信仰進步價值觀的左翼馬克斯主義者。本片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由兩人執導,利用紀錄片片段及旁白,對多個重要哲學問題各自作出回應。
《憤怒》試圖在兩個非常不同的人之間尋找共通之處,可說政治藝術的上佳例子,不過結果卻只讓人看見,各走極端的意識形態令當時的意大利分崩離析。柏索里尼執導的一段以從容而睿智的方式提出論點,風度優雅而具有創意,向來備受讚賞,被公認是影片較出色的部分。數十年來,這部電影極少公開放映,現在經修復的完整版本再度面世,對於兩人的表現,觀眾不妨自己作個判斷。
3/12 (六) 3:00pm*
*設映後座談會,英語主講。
《柏索里尼》Pasolini
提名
2014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2014威尼斯電影節酷兒獅獎
導演:阿伯.費拉拿(Abel Ferrara)
演員:威廉.狄福(Willem Dafoe)、亞祖安娜.柯斯堤(Adriana Asti)
意大利、法國、比利時 | 2014 | 84’ | 英語及意大利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 DCP | 彩色
1970年代初,柏索里尼剛拍完《沙勞》;這部電影面世後成為他最惹人爭議的作品,外界反應毀譽參半。他同時亦因為性取向與令人側目的公共形像而被社會唾棄。他不顧身邊好友的反對,繼續努力進行新創作,同時亦與傳媒日漸疏遠。其間柏索里尼突然遇害去世,遺下一堆新作的想像圖,再也無法完成。
本片導演阿伯.費拉拿一直對柏索里尼非常欽佩,也跟他同樣喜歡拍攝具爭議性的電影;他以非傳統的方式為偶像執導傳記片,講述柏索里尼死前一段日子的狀況,致敬之餘亦嘗試解構這件至今仍是懸案的神秘謀殺事件。費拉拿以毫不感性的方式來描繪柏索里尼去世前最後一段日子,手法大膽,加上威廉狄福的精彩演出,相信柏索里尼亦會欣然認同。
*《柏索里尼》被評為三級電影,只准年滿18歲人士觀看。
柏索里尼座談會
英語主講、憑票入場
講者:
佐治奧比恩高羅素 Giorgio Biancorosso (香港大學音樂系人文學會總監)
林瀚光 Derek Lam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講師)
3/12 (六) 7:30pm
《非洲奧瑞斯提斯筆記》Notes Towards an African Orestes
導演:柏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演員:Gato Barbieri、Donald F. Moye
意大利 | 1970 | 74’ | 意大利語對白,英文字幕 | DCP | 黑白
1960年代末,柏索里尼曾打算將艾斯奇勒斯的《奧瑞斯提亞》改編成電影。本片將當時的創作過程紀下來,內容有如拼貼畫,包括柏索理尼籌拍該部影片時的照片、他前往非洲尋找外景地點的情況、挑選演員的過程以及一個爵士樂團在羅馬的演出等,配上導演的旁白,道出他的所思所想。影片最重要的一段,是柏索里尼在羅馬大學與一群非洲學生見面交流;他向學生講出他的想法,學生亦對這個電影計劃是否可行,提出坦誠的意見。但這部電影最後並沒有拍成。
這是柏索里尼第三部關於拍電影的紀錄片,沒有脈絡分明的敘事,風格更接近一篇電影散文,誠實地表現出創作過程中經常會受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困擾。本片結構雖然鬆散,但卻讓人更深入地認識柏索里尼的內心,同時也說明了即使才華橫溢的人,有時也會力不從心。
《沙那的牆壁》The Walls of Sana’a
導演:柏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演員:柏索里尼(聲演)(Pier Paolo Pasolini)
意大利 | 1971 | 13’ | 意大利語對白,英文字幕 | 數碼 | 彩色
柏索里尼於1970年10月前往也門,在有二千年歷史的古城沙那,為《十日談》拍攝外景。他同時將古城內美麗的樓房建築拍成紀錄短片,以令人信服的理由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勸說,請求保護這座古城避免因發展而受破壞。該組織接納他的請求,隨後將這座古城列入世界遺產。
4/12 (日) 4:00pm
《巴勒斯坦尋外景》Location Hunting in Palestine
導演:柏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演員:don Andrea Carraro、柏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意大利 | 1965 | 54’ | 意大利語對白,英文字幕 | 數碼 | 黑白
在籌備史詩式聖經故事電影《馬太福音》時,柏索里尼希望能在真實的歷史地點進行拍攝,於是在1963年前往巴勒斯坦。他在當地多個村落尋找合適的外景地點時,勾起不少對基督的想法,但同時亦逐漸對那個地方感到失望;最終,這趟旅程令他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真相,就是現實與藝術創作理念往往難以協調。
《女人的哀悼之歌》Still They Toll
導演:Cecilia Mangini
編劇:柏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Cecilia Mangini
演員:Lilla Brignone
意大利 | 1960 | 11’ | 意大利語對白,英文字幕 | 數碼 | 彩色
戰後意大利的導演之間流行一種「Formula 10」電影,以一卷35mm菲林和低成本來拍攝紀錄短片,對各種社會議題表達他們的看法。Cecilia Mangini受柏索里尼的小說《Ragazzi di vita》的啟發,並且採用他的歌詞,拍成這部前衛短片,以喪禮來呈現意大利南部的傳統;這種傳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至當地仍屬古希臘殖民地的時代。
《無名市民》The City’s Unknown
導演:Cecilia Mangini
編劇:柏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意大利 | 1958 | 12’ | 意大利語對白,英文字幕 | DCP | 彩色
Cecilia Mangini的首部電影,毫不畏縮地將羅馬市郊貧民區一群年輕人的生活呈現出來,以不經修飾的新寫實主義風格,揭露意大利後法西斯時代的現況,當年推出時曾遭禁映。柏索里尼當時是Mangini的朋友,片中的旁白正是出自他的手筆。
《電單車與男孩》The Motorbike Boy
導演:Paola Faloja
編劇:柏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Paola Faloja
演員:柏索里尼(聲演)(Pier Paolo Pasolini)
意大利 | 1967 | 12’ | 意大利語對白,英文字幕 | DCP | 黑白
Paola Faloja的紀錄短片講述羅馬市郊年輕人對電單車的沉迷,靈感來自柏索里尼一次偶然的遭遇,他亦於影片開頭親自敘述這趟經歷。影片捕捉年輕人帶著電單車到車房修理的情況,以及在街頭亡命飛車的驚險場面,從中探索一群因沒有出路而感到沮喪的年輕人,如何將內心的激情寄托於電單車上。
4/12 (日) 7:30pm
《12月12日》12 December
導演:Giovanni Bonfanti、柏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演員:Edoardo Di Giovanni、Marcello Gentili、Licia Pinelli
意大利 | 1972 | 104’ | 意大利語對白,英文字幕 | DCP | 黑白
1969年12月12日,米蘭的Piazza Fontana廣場發生炸彈爆炸案,導致17人死亡。警方扣留一名無政府主義激進分子Giuseppe Pinelli,經過三日盤問後,他在警局墜樓死亡。為了讓公眾對政府針對左翼團體的宣傳提高意識。激進組織Lotta Continua邀請柏索里尼拍了這部紀錄片,追查爆炸發生的前因後果。
柏索里尼由於讚同Lotta Continua的宗旨,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曾協助籌集資金,並與另一激進分子Giovanni Bonfanti緊密合作。但為了在法律上保護自己,他以不具名的方式來執導。影片包括訪問Pinelli的家人,內容傷感,還有當時群眾抗議的激昂場面,以純熟的技法為政治及社會動盪作紀錄,對當代歷史感興趣的人不容錯過。
合辦:香港藝術中心、意大利駐港澳文化處
支持機構:香港國際電影節
聯辦節目:中意文化和旅遊年節目、我的意大利節目
合作夥伴:誠品書店
門票現已於撲飛POPTICKET.hk發售。
票價: $80 / $64*
套票(六個節目門票各一張) - 七折優惠 - $366(包手續費)
*全日制學生、六十歲或以上長者及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可獲八折優惠。優惠票持有人士入場時,必須出示可以證明身份或年齡的有效證件。
*香港藝術中心會員及CineClub 會員可享八折優惠。持票人士入場時,必須出示有效會員證。
*每次購買4張或以上之正價門票,可以享有八折優惠。
*購買20張門票或以上可享團購優惠,詳情請參閱:https://bit.ly/3z3WUlN
*每張門票最多只可享用其中一種優惠。
節目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所有放映將實施以下防疫措施:
- 所有入場觀眾必須佩戴口罩並遵從政府實施的相關防疫措施
- 場內不准飲食或吸煙、不准攝錄
- 入場前職員會為所有觀眾量度體溫,如觀眾體溫顯示超過標準溫度37.5度,將被拒絕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