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2018-07-05
【香港藝術中心】 新晉香港藝術家吳佳儒與陳嘉翹聯展
《Post Flu Syndrome》
香港藝術中心3樓實驗畫廊
展覽日期:2018年7月8-28日
開幕酒會:2018年7月7日(星期六)│下午4時至6時
【香港藝術中心】積極支持新晉香港藝術家的發展, 並致力為新晉藝術家提供展示才華的平台。《Post Flu Syndrome》展覽將呈獻吳佳儒與陳嘉翹兩位新晉香港藝術家的創作,於7月7日(今個星期六)於香港藝術中心3樓實驗畫廊正式開幕,展期由7月8日至7月28日。
是次展覽的概念始於藝術家對於流行感冒引發的不舒適感與傳染流動性的想像。1919年,魯迅的《藥》描述一個經歷內憂外患的社會中,革命者的鮮血竟被無知迷信的人們當做醫治癆病的靈藥; 反觀現今網絡世界,真假資料充斥流通,資訊過盛反而彰顯這個時代的另種盲從無知。
無獨有偶,今年(2018)正值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一百周年,《Post Flu Syndrome》以流感與病毒為喻,將展出兩位藝術家以此為主題的新創作作品,以及部分舊作。透過藝術家的個人經驗、觀察與重新詮釋,嘗試建構出日常生活起居中,危機潛伏的現代寓言。
吳佳儒於2017年獲得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藝術碩士學位,陳嘉翹則在同年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士畢業,兩位藝術家都曾參與藝術計畫《之後將會發生美好的事》 (K11 Chi Art Space ,2017) 與《從此幸福快樂》 (刺點畫廊,2017) 聯展,彼此的創作形式與風格不同,但卻分享著類似的幽默感與諷諭詩意。
策展人: 陳子澂、張瀞尹
圖片下載: http://ftp.hkac.org.hk/MDD/201807_PostFluSyndrome/
展覽詳情
展期: 2018年7月8日至7月28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場地:香港藝術中心3樓實驗畫廊(香港灣仔港灣道二號)
免費入場
展覽詳情: http://www.hkac.org.hk/tc/calendar.php?id=2297&t=u
開幕酒會
日期: 2018年7月7日
時間:下午4時至6時
場地:香港藝術中心3樓實驗畫廊
藝術家簡介
吳佳儒,1991年生於中國廣東,2014年於清華大學獲得藝術與英語雙學位,並於2017年取得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碩士學位。吳氏常以藝術創作作為其觀察社會與研習歷史的方法,通過對影像、聲音、文字、繪畫、裝置等綜合媒材的探究,嘗試從個體生活經驗出發而對權力系統提出問題,對歷史敘事提供另一種想象。
其參與的聯展包括K11 Chi Art Space的《之後將會發生美好的事》,刺點畫廊的《從此幸福快樂》,香港奧沙藝術基金會的《確據的其它面向》據的其它面向, 2016 SIGGRAPH ASIA,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理想國”想國””斯當代,關山月美術館的“在路上-中國青年藝術家提名展”國青年藝術家和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的“多型演變──一次近距離觀察”次近距離觀察等。
陳嘉翹,生於1995年,以錄像和繪畫作主要素材的藝術家,201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陳氏利用不同的物料和裝置描述她生於這世代的態度。從她作品的對話中,她探討關於生活情節情緒的輕重,曾參與的展覽包括香港刺點畫廊「從此幸福快樂」(2017)、K11 chi art space 《之後將會發生美好的事》(2017)。陳氏以藝術作為把文學、哲學和流行文化融合在生活裏的媒介。
策展人簡介
陳子澂,於倫敦與多倫多分別學習策展與東亞研究,曾任職漢雅軒等多家國際畫廊,並於世界各地策劃並製作多個展覽,包括在上海美術館的《陳福善的世界》、《時.地.戲:印中當代藝術展》等。作為獨立策展人與作家,研究集中於藝術家實踐與當代城市問題,曾在各地策展的展覽與表演包括《言霊》、《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I Like Blue When There is More White》、《鮫人之淚》、《異位同形》、《不落言筌》與《此岸》等,文章散見《端傳媒》、《號外》、《立場新聞》與《台南藝訊》。
張瀞尹,藝術行政管理人、展覽策劃與製作。曾任職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國際藝廊與獨立專案計畫等。現為香港藝術中心資深策劃主任,負責視覺藝術展覽與節目之規劃與執行,包含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之FUKUTAKE HOUSE亞洲藝術平台(2016)、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2016)等。
關於香港藝術中心──彰顯多元藝術 、薈萃創意靈感
香港藝術中心是一所多元藝術創意中心,多年來積極將創新前瞻的當代藝術引進香港,同時亦努力將本土藝術家介紹給海外觀眾。中心更是本地唯一獨立自主的非牟利多元藝術機構,一直致力鼓勵、推廣創意, 竭力促進本地與國際的藝術交流;透過舉辦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及跨界合作,把香港和世界聯繫起來。歡迎來到香港藝術中心,透過體驗藝術豐富生活,藉著欣賞藝術啟發創意。
展覽日期:2018年7月8-28日
開幕酒會:2018年7月7日(星期六)│下午4時至6時
【香港藝術中心】積極支持新晉香港藝術家的發展, 並致力為新晉藝術家提供展示才華的平台。《Post Flu Syndrome》展覽將呈獻吳佳儒與陳嘉翹兩位新晉香港藝術家的創作,於7月7日(今個星期六)於香港藝術中心3樓實驗畫廊正式開幕,展期由7月8日至7月28日。
是次展覽的概念始於藝術家對於流行感冒引發的不舒適感與傳染流動性的想像。1919年,魯迅的《藥》描述一個經歷內憂外患的社會中,革命者的鮮血竟被無知迷信的人們當做醫治癆病的靈藥; 反觀現今網絡世界,真假資料充斥流通,資訊過盛反而彰顯這個時代的另種盲從無知。
無獨有偶,今年(2018)正值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一百周年,《Post Flu Syndrome》以流感與病毒為喻,將展出兩位藝術家以此為主題的新創作作品,以及部分舊作。透過藝術家的個人經驗、觀察與重新詮釋,嘗試建構出日常生活起居中,危機潛伏的現代寓言。
吳佳儒於2017年獲得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藝術碩士學位,陳嘉翹則在同年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士畢業,兩位藝術家都曾參與藝術計畫《之後將會發生美好的事》 (K11 Chi Art Space ,2017) 與《從此幸福快樂》 (刺點畫廊,2017) 聯展,彼此的創作形式與風格不同,但卻分享著類似的幽默感與諷諭詩意。
策展人: 陳子澂、張瀞尹
圖片下載: http://ftp.hkac.org.hk/MDD/201807_PostFluSyndrome/
展覽詳情
展期: 2018年7月8日至7月28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場地:香港藝術中心3樓實驗畫廊(香港灣仔港灣道二號)
免費入場
展覽詳情: http://www.hkac.org.hk/tc/calendar.php?id=2297&t=u
開幕酒會
日期: 2018年7月7日
時間:下午4時至6時
場地:香港藝術中心3樓實驗畫廊
藝術家簡介
吳佳儒,1991年生於中國廣東,2014年於清華大學獲得藝術與英語雙學位,並於2017年取得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碩士學位。吳氏常以藝術創作作為其觀察社會與研習歷史的方法,通過對影像、聲音、文字、繪畫、裝置等綜合媒材的探究,嘗試從個體生活經驗出發而對權力系統提出問題,對歷史敘事提供另一種想象。
其參與的聯展包括K11 Chi Art Space的《之後將會發生美好的事》,刺點畫廊的《從此幸福快樂》,香港奧沙藝術基金會的《確據的其它面向》據的其它面向, 2016 SIGGRAPH ASIA,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理想國”想國””斯當代,關山月美術館的“在路上-中國青年藝術家提名展”國青年藝術家和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的“多型演變──一次近距離觀察”次近距離觀察等。
陳嘉翹,生於1995年,以錄像和繪畫作主要素材的藝術家,201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陳氏利用不同的物料和裝置描述她生於這世代的態度。從她作品的對話中,她探討關於生活情節情緒的輕重,曾參與的展覽包括香港刺點畫廊「從此幸福快樂」(2017)、K11 chi art space 《之後將會發生美好的事》(2017)。陳氏以藝術作為把文學、哲學和流行文化融合在生活裏的媒介。
策展人簡介
陳子澂,於倫敦與多倫多分別學習策展與東亞研究,曾任職漢雅軒等多家國際畫廊,並於世界各地策劃並製作多個展覽,包括在上海美術館的《陳福善的世界》、《時.地.戲:印中當代藝術展》等。作為獨立策展人與作家,研究集中於藝術家實踐與當代城市問題,曾在各地策展的展覽與表演包括《言霊》、《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I Like Blue When There is More White》、《鮫人之淚》、《異位同形》、《不落言筌》與《此岸》等,文章散見《端傳媒》、《號外》、《立場新聞》與《台南藝訊》。
張瀞尹,藝術行政管理人、展覽策劃與製作。曾任職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國際藝廊與獨立專案計畫等。現為香港藝術中心資深策劃主任,負責視覺藝術展覽與節目之規劃與執行,包含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之FUKUTAKE HOUSE亞洲藝術平台(2016)、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2016)等。
關於香港藝術中心──彰顯多元藝術 、薈萃創意靈感
香港藝術中心是一所多元藝術創意中心,多年來積極將創新前瞻的當代藝術引進香港,同時亦努力將本土藝術家介紹給海外觀眾。中心更是本地唯一獨立自主的非牟利多元藝術機構,一直致力鼓勵、推廣創意, 竭力促進本地與國際的藝術交流;透過舉辦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及跨界合作,把香港和世界聯繫起來。歡迎來到香港藝術中心,透過體驗藝術豐富生活,藉著欣賞藝術啟發創意。
香港藝術中心傳媒查詢:
何卓敏 Annie Ho (市務及拓展總監)
電話:2824 5306 / 9481 8706
電郵:aho@hkac.org.hk
劉瑞媛 Fiona Lau (市務及拓展主任)
電話:2582 0215
電郵:flau@hkac.org.hk
何卓敏 Annie Ho (市務及拓展總監)
電話:2824 5306 / 9481 8706
電郵:aho@hkac.org.hk
劉瑞媛 Fiona Lau (市務及拓展主任)
電話:2582 0215
電郵:flau@hkac.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