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電影
25/9 (二) 7:30pm*
導演: 彼得.博格丹諾維奇
編劇: 彼得.博格丹諾維奇、拉利.麥茂治
攝影: 羅拔.蘇蒂斯
演員: 添摩菲.保頓、謝夫.布烈治、茜貝兒.雪花、班.莊遜、歌羅莉絲.李芝曼
* 設映後談,講者: 馮嘉琪,粵語主講
1972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1972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1973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編劇
奧遜.威爾斯「黑白攝影是演員最好的朋友」,言猶在耳。彼時的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初執導筒未幾,深明此意,立意以反潮流的黑白留下獨特一筆。在七十年代偏離彩色,不但少見,亦是特立獨行,為後來逆彩色主流而上的電影創作者闢出道路。這部電影與時代主流保持距離的取態,也標誌著美國電影黃金時期到來。
影片改編自麥茂治的半自傳小說,講述五十年代初期,塵土飛揚的德克薩斯小鎮,老牛仔桑姆(班.約翰遜)經營著一家電影院,成為索尼(添摩菲.保頓)、段安(謝夫.布烈治)和傑西(茜貝兒.雪花)幾個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據點。關於愛情的痛苦選擇,朋友的離去,一一發生,為即將消失的生活方式哼唱輓歌。最後的電影,也是青春的儀式。荷里活老將羅伯特.蘇蒂斯的攝影以五十年代的憂鬱情緒去回應七十年代的時代氛圍,拿捏細膩,準確微妙。影片樸素雋永,流動如詩。
宰羊人
27/9 (四) 7:30pm*
導演: 查理斯.伯內特
編劇: 查理斯.伯內特
攝影: 查理斯.伯內特
演員: 亨利.桑德斯、基斯.摩亞、查理斯.布雷斯
*設映後談,講者: 何思穎,粵語主講
1981 柏林影展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導演查理斯.伯內特被稱為「一枝獨秀的非裔美國電影新浪潮闖將」,本片則是美國黑人電影不可忽視的里程碑。查理斯.伯內特身兼編導、攝影、剪輯多職,以十六米釐黑白菲林的廢棄部分拍成。(二十年後,香港導演陳果以類似方式完成代表作《香港製造》,是彩色而非黑白。)本為學生習作,面世時乏人關注,直至數年後才大放異彩。
一系列小插曲,拼湊出三藩市貧民窟內一位宰羊人的生活,他的日子重複而辛勞,哪怕鋌而走險,也不可能走出社會的底層。查理斯.伯內特以現實主義手法道出非裔美國人的故事,且以純粹的黑白影像來抵抗荷里活的主流話語尤其是黑人剝削電影的存在。那些專為白種演員而設計的打光方式在此毫無用處,取而代之的是低成本、高對比度的影像,更切合貧民窟的陰暗。美國黑人樂曲的使用增添魅力。本片的獨立特質,以及對美國黑人豐沛創作力的集中展現,使之成為經典。
末日先鋒:戰甲飛車 (導演黑白版)
28/9 (五) 7pm*
導演: 佐治.米拿
編劇: 佐治.米拿、班頓.麥卡菲、力克.拉夫利斯
攝影: 尊.西爾
演員: 湯.哈迪、查理絲.花朗、尼古拉斯.侯特
2016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接
2016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
* 設映後談,講者: 家明,粵語主講
在導演佐治.米拿眼中,「黑白才是最佳版本」。工業體制無法接納他以黑白拍攝的初衷,最終問世的彩色版毋庸置疑是佳作,然而唯有黑白版才能為導演的美學選擇背書。米拿煞費苦心親自打磨,成功將主流動作電影與作者風格鮮明的藝術電影融為一爐,成就這部美麗睿智而且動作炫目的大師級作品,絕無僅有,令人震撼。
有數個版本珠玉在前,然而本片故事獨立成章,以鐵娘子去搭配核心角色麥斯(湯.哈迪),女性主題更具時代意義。未來世界,人變成戰爭機器,為爭奪水資源殺戮。獨臂女戰士芙莉歐莎(查理絲.花朗)苦心策劃,帶著幾位被視為生育機器的女人,逃離恐怖首領不死喬的魔掌。她們與被視為供血機器的麥斯相遇,生死並肩,尋找綠洲。與普遍使用特效的動作電影不同,本片近八成為實景拍攝,尊.西爾掌鏡下這場荒原廢土上的鐵血征伐,本就有攝魂般的後現代魅力,當畫面褪去了顏色,更洋溢著啟示錄一般悚然的美感。
白色恐懼
29/9 (六) 2:30pm*
編劇: 米高.漢尼卡
攝影: 基斯安.貝加
演員: 基斯安.弗里德爾、恩斯特.雅可比、萊奧妮.貝尼契
*設映後談,講者: 蒙青、翁子光,粵語主講
2010 金球獎最佳外語電影
2009 康城影展金棕櫚獎
2009 康城影展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漢尼卡編導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一位年老裁縫的回憶拉開故事帷幕,回到一戰前夕德國北部的偏遠村莊。這裡在男爵、牧師和醫生的治理下,秩序井然。孩子們手臂上綁著的白色絲帶,既代表犯錯所受的懲戒,也是對向善之心的提醒。然而,隨著醫生被設計墮馬受傷,一系列意外、死亡的發生,令平靜之下的人性善惡遭受拷問。
漢尼卡所預期的影像風格本就強調黑色能掩藏一切邪惡的特質。他追求黑白影像所帶來的疏離效果,蘊蓄審視的力度。老搭檔攝影師基斯頓.貝加為此特意參考褒曼與攝影師史文.尼維斯特的合作,先使用超35米釐彩色拍攝,再轉為黑白。影像中的細節意涵豐富,人物情緒表現富有張力,黑暗中的室內佈光頗見技巧。漢尼卡蓄十年之功,深思熟慮,未停留在分析納粹成因的窠臼,反而以上乘手法超脫特定時代和地域,繪出集體之惡所編織的弱肉強食大網,令人徹骨生涼。
出獄的女人
1/10 (一) 2pm*
導演: 拉夫.狄亞茲
編劇: 拉夫.狄亞茲
攝影: 拉夫.狄亞茲
演員: 沙羅.山度士康西奧、尊.萊特.古斯、米高.迪.美沙
*設映後談,講者: 陳智廷、何思穎,粵語及普通話主講
2016 威尼斯影展最佳電影金獅獎
狄亞茲是菲律賓電影大師,以緩慢綿長的故事、一以貫之的黑白影像獨步影壇。他深受俄國文學影響,以托爾斯泰的小說《神知道真相,只是時辰未到》為靈感創作此片。全片近四小時,已屬他的短片。故事講述1997年的菲律賓,女主角奧拉西奧(沙羅.山度士康西奧)遭人陷害,冤獄三十年後獲釋,矢志復仇。影片藉電台報道提及時代大事,奧拉西奧的復仇之路則剖開社會底層,與許多邊緣人物如易服妓女等相遇,揭開綁架施虐、腐敗氾濫的現實。
狄亞茲也是本片攝影,如他所言,「我認為電影就是黑白的。我兒時覺得電影是另一宇宙,沒有顏色才更接近我的想象」。高對比度的黑白,標誌性的長鏡頭,以及風格化的中景、遠景鏡頭,描繪出陽光退卻後,後街陰影和城市夜光中的社會百相,層層披露暗中罪惡。觀看狄亞茲的電影,或許挑戰了時長紀錄,然而也是對電影理念的全新發現,每一分鐘的投入都無比值得。
2000 | 中國 | 161' 00" | 普通話、日語、英語、法語對白,英文字幕 | DCP | 黑白
1/10 (一) 7:30pm*
導演: 姜文
編劇: 姜文、尤鳳偉、述平、史建全
攝影: 顧長衛
演員: 姜文、姜宏波、香川照之
*設映後談,講者: 鄭政恆,粵語主講
2000 康城影展評審團獎
姜文早期最為鋒芒畢露的作品,兼具傲氣才情與歷史洞察,以中國河北掛甲臺村的命運來反映戰爭期間的民族性、人性問題。姜文由不問世事的小農情景入題,以「不認識的自己人」這樣荒誕的對話開局,定下內省的調子。農民馬大三(姜文)被突如其來的訪客打斷好事。他們交給馬大三的兩個戰俘,一個日本陸軍士兵花屋小三郎(香川照之),一個翻譯官,如同定時炸彈,將馬大三乃至所有村民都送上了滑稽、失控、危險的軌道。這場在戰爭後方發生的,農民VS日本軍人、個體VS時代的角力,撕扯出的是殘忍與荒誕。
影片取材自尤鳳偉的小說《生存》,在姜文的剪裁下獲得更為鋒利的解剖度。無論是農民群像,還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的諷刺,全都處理得深刻睿智,留有許多思量空間。攝影顧長衛以顆粒質感、粗糙濃烈的黑白來強化戲劇效果,所有的無色盡是為了襯托結尾噴濺而出的一抹鮮紅,畫龍點睛。
備註:「1970年後黑白電影美學」節目將於香港電影資料館放映更多電影及場次,詳情請留意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電影節目辦事處之網頁: www.lcsd.gov.hk/fp
工作坊 (按此購票)
黑夜無相機攝影 – 黑影照片工作坊
想像入夜後的城市就像是一間大的黑房,把日常見慣了、變得麻木了的圖像重新審視。放下數碼機器帶給我們的便利,回到攝影成像原理之最初,體驗一趟無相機攝影的拍攝樂趣。
工作坊將於一個晚上及一個早上進行,適合初學者及喜歡黑白攝影人士。
工作坊一
日期 & 時間: 5/10 (五) 7:00pm–10:00pm & 6/10 (六) 10:00am–1:00pm
工作坊二
日期 & 時間: 6/10 (六) 7:00pm–10:00pm & 7/10 (日) 10:00am–1:00pm
地點: 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學院本部 (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10樓)及灣仔區內
導師: 黃頌茵
出生及現居於香港。畢業於由香港藝術學院(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的藝術文學士學位課程,主修攝影。她的創作來源及作品內容經常反映城市中被忽略的人事物。探索他們的另一種美及如何與別不同,並把他們重現在攝影作品中。
社區物料窺探 – 針孔相機工作坊
要了解一個人最快的方法可能是看看這個人的垃圾桶。如果我們想了解一個社區,可否也看看這個社區內有甚麼物件,從而窺探這個社區內有著怎樣的人? 他們如何生活? 我們將在社區收集物料,作為大家創作的出發點,亦從中了解社區多一點點。
利用收集到的物料製作自己獨一無二的針孔相機,除了可以了解到攝影的最原始理論,亦可體驗到簡單的黑房操作技巧。從頭到尾,由相機製作、觀察和拍攝到相片沖洗,親手拍下你眼中所發現到的社區二三事。
工作坊一
日期 & 時間: 6/10 (六) 10:00 am–1:00 pm & 2:30 pm–5:30 pm
工作坊二
日期 & 時間: 7/10 (日) 10:00 am–1:00 pm & 2:30 pm–5:30 pm
地點: 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學院本部 (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10樓)及灣仔區內
導師: 張偉樂
生於1986,2010年畢業於由香港藝術學院(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的藝術文學士學位課程,主修攝影。現職為專業攝影師及兼任攝影講師。商業作品涵蓋人像、商品、活動、劇場攝影等。個人藝術創作以攝影為主要媒介,關心香港這個城市的人和物,並思索攝影這媒介的本質及可能性。作品曾於《出爐2010》藝術系畢業生聯展展出,2011年獲邀參加首個海外聯展《灼爍之港:香港當代攝影展2011》,2012年舉行首個攝影個展《張的相片》。除個人創作外,亦同時喜愛攝影教學工作,分享攝影的技術、熱情及樂趣。
歡迎16歲或以上人士參加
每場工作坊名額: 12
粵語講解
票價: $280 (包括所有材料)
查詢: 2734 2900 / www.lcsd.gov.hk/fp (電影節目辦事處)
統籌: 香港藝術學院
本節目內容並不反映主辦機構的意見。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或藝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