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連串斷層,飄在時間的海。日復日我們迎向沖刷、浮動、推湧.....一切變化流逝,問如何決意,將此時此刻此地立為錨點?錨點突然出現在一籃被清洗的水果;在與人共進的午餐;在踱步的波鞋底;在一場發了好幾次的舊夢。非昨日,非未來,只是當下存在的一個錨,我們好好把它發現、抱起、拋出。直至,下一秒浪到來。
《安生之流 Anchoring the Presence》為藝術家黎倩華(阿步)個展,由小東及梁翠萍共同策展。在此充滿各種持續危機的世代,展覽回歸藝術和生活的純粹連結,在平凡日常練習如何容身當下。經過多次搬遷,阿步形容她現時處於「後舊居入伙」的處境。作品將回應她搬回香港後,經歷漫長的裝修歷程,連帶其有關家的糾結,並稍為安居下來之態。在展覽中,阿步將以日常兩大基本經驗——進食、步行——為素材,從每一個當下找尋內在的家。從食物裏,在步履間,作品探索「定」與「動」的狀態,並轉化為裝置、影像、行為(及其痕跡)。從私密、細碎又無聊的過活之中,我們試著滋養韌性,並找尋彼此,與之共流。

黎倩華(阿步)2014年獲得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士學位,及2020年荷蘭烏得勒支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媒介有插畫、現場拼貼、裝置、表演和參與式體驗。創作常廣泛結合影像、有機現成物、自然元素、文本、聲音和身體介入。作品透過講述故事,回應與自然共存的生活環境,探討跨越人與非人鴻溝的思維模式。 在隨處可拾的微小時刻之中,尋找個人內在感知、社區、和外部世界三者之間的親密關係。
小東著力推動跨媒介藝術展覽、藝評與賞析及公共對話。策劃展覽或表演包括「物池」、梁錦華個展「過日辰」、「香港文學選段 X 聲」,及於美國洛杉磯 18th Street Arts Center 共同策劃網上展覽 Re-imagining Home。文章及藝評見於《明報》專欄、《虛詞》、《微批》、艺鵠。兩篇文章曾獲香港公共圖書館收錄為「香港口述歷史參考資源選」。
梁翠萍是一位現居香港的跨界別藝術家及獨立策展人,以繪畫、混合媒介及概念創作為主。源於對身邊人和事細膩的感知,她透過創作把人的情感、宗哲思考及日常觀察互相連結與扣問。作品多探討人類活動的內心狀態,嘗試揭示不可見的精神面貌,及探索各種事物的邊界。她關注的議題還包括記憶、生死、關係、城市與社群。
曾與不同單位合作,包括藝術組織、音樂單位、學校、出版社、商業品牌、社福機構及網媒等。近年透過策展及藝術教育工作,嘗試貼近人的本質以及打開生活更多可能性。
CREATORS FOR TOMORROW 計劃由香港藝術中心自2020年起主辦。計劃鼓勵及支援香港新晉藝術家、策展人、創作者和研究者的專業發展,提供資金、場地等資源協助參加者全面發揮創意、實踐提案。透過此計劃,香港藝術中心與新晉創作者在創作的路上並肩前行,創作者可透過規劃、創作及執行其提案,獲得寶貴經驗,協助他們在藝術領域開展專業生涯,把更多充滿創意的藝術引進大眾的生活。
關於香港藝術中心
藝術就是熱誠.藝術就是生活.藝術就是普及
自1977年成立以來,香港藝術中心一直透過舉辦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及藝術教育,在積極培育藝術家的同時,努力將藝術引進大眾的生活。
藝術中心相信藝術能夠改變生命。在過往四十多年來,中心透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包括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影像與媒體藝術、動漫、公共藝術、藝術教育、講座論壇、藝術節及社區藝術項目等等,把創意藝術與大眾生活聯繫起來。
香港藝術中心旗下的「香港藝術學院」於2000年成立。透過學院專業的學歷頒授課程培育藝壇新血,而短期課程及其他外展活動的舉辦,更成為藝術融入社區的重要橋樑。
香港藝術中心積極將藝術引進生活,讓大眾不單單可以作為藝術節目的觀眾、更可以成為藝術家、甚或藝術贊助者,讓生活與藝術緊扣。
讓我們一同擁抱「藝術就是熱誠.藝術就是生活.藝術就是普及」的信念,努力前行。
官方網站: hkac.org.hk | Facebook: Hong Kong Arts Centre | Instagram: @hongkongartscentre
資助
香港藝術中心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計劃」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