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是如何煉成?
藝術家的每一天都很忙碌:構思創作、反覆嘗試、搜集資料、尋找場地、爭取合作機會、撰寫建議書……除了創作本身的考驗,如何平衡創作以外的事務同樣不可忽視。本地雖有各式各樣的藝術家支援平臺,但藝術家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源?不同的資源配套如何影響年輕藝術家的成長與發展?年輕藝術家可以如何裝備自己,才能把握突如其來的機遇?
在這場分享中,資深策展人方敏兒將會帶領三位年青藝術家深入討論上述問題,並以親身經驗深入解構年青藝術家現正面對的境況!無論你是在創作路上奮鬥的同路人,抑或正準備踏上旅程的新苗,都能在這場對談中獲得啟發與方向。
主持:方敏兒
講者:方韻芝、黎倩華、劉杭霖
日期:13/9/2025 (六)
時間:下午2:00 - 3:30
地點:麥高利小劇場,香港藝術中心低層地庫
語言:粵語
免費入場,網上預先登記。
*不設劃位
聲波:穿梭空氣與編碼之間
聲音是當代藝術中的常見元素:有時為無共通語言的對象代言,有時塑造一場虛擬景觀,有時以音調傳承歷史。隨著生成式技術的日漸成熟,聲音藝術的可能性持續擴展。年輕藝術家如何看待聲音藝術的最新趨勢?生成式技術的運用如何開啟新的可能性?它對聲音藝術的影響是否與其他藝術媒介相同?香港中文大學的梁學彬教授將帶領王嘉淳、葉若曦與 陳朗丰展開對談。到底對聲音運用的不同視角可以激盪出怎樣的對話?‘
主持:梁學彬教授
講者:陳朗丰、葉若曦、王嘉淳
日期:13/9/2025 (六)
時間:下午4:30 - 6:00
地點:麥高利小劇場,香港藝術中心低層地庫
語言:粵語
免費入場,網上預先登記。
*葉若曦及王嘉淳將以遙距方式參加。
*不設劃位
關於藝術家 (按字母順序)
方韻芝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首屆畢業生,副修人文學。從事社區藝術教育及公眾參與項目,擅長策劃社區藝術體驗及社區參與項目。由2012年開始,與不同社福機構合作並策劃藝術項目予不同年齡層的社群,計劃時長由6個月至3年不等。2012年成立「在山工作室」,運用多變的媒介為學校及機構策劃社區藝術項目,致力探討藝術介入的不同方法,致力促進參與者從創作經驗中認識個人定位、看見他人,從中看見各種可能。
Instagram: the_hill_workshop
葉氏生於香港,2022年獲取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碩士學位、2018年獲取英國切爾西藝術學院學士學位。分別2024 獲得Cob Award - Runner Up及2018 年獲得Rossi Asiaghi Art Award - 1st Runner Up奬項。他的作品曾海內外展出,包括個展:2019年在香港 光影作坊「Capturing and Image」個展。聯展包括:2024年:柏林 「Dystopia Sound Art Biennial」,英國「Untitled (Pipe Dream) 」,奧地利「Medienfrische」。2023年 英國「Fishy Business」,2022 年 英國「GRUND1535」和 2020 年,太空中的 Plicnik Space Initiative 「D2.02」。現為 倫敦Five Years 非營利空間的藝術家集體的成員及策劃人之一。
-----
黎倩華(阿步) 跨領域藝術家。2014年獲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士學位,及2020年荷蘭烏得勒支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黎氏的實踐是混合偶發、場域特定及參與式的關係美學為研究方法。作品通過敘事追溯群體中的歸屬,探索時間裡的短暫存有與保存物件的轉化,並突顯人與自然共存的生活環境。其展示常結合有機元素、現成物、身體/行動、影像、插畫及文本等拼貼呈現。藉著詩意地觀看生活中的微小瞬間,以跨越人與非人之間的思維模式,顯現個人內在感知與外部世界的親密連繫。
作品曾展出在國際與本地的展演空間、機構及公共項目,包括《講故仔煮飯仔》(荷蘭及香港,2019);《凝積消弭》(香港,2021);《Presentscape》(葡萄牙及西班牙,2022);《後麻木自癒課》(希臘及香港,2023)及《Baa4 Baa1》(香港,2023)。《家中蔭影》(香港,2024)便是結合展覽、演出、評論和出版的跨域協作策展項目。2021年成立工作室「生活是藝術的實踐」。
王嘉淳是一位聲音藝術家及配樂師,正於荷蘭海牙皇家音樂學院的Institute of Sonology攻讀碩士課程。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過往作品涉獵不同媒介包括電影、動畫、流行音樂、藝術裝置,並曾獲邀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任教聲音設計。目前,其藝術研究主要圍繞電腦音樂和噪音,以算法作曲、現場編碼與聲音裝置,在跨領域中找尋音樂性。
Instagram: wongguyshawn | 個人網站:wongguyshawn
-----
關於主持
方敏兒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創意藝術學院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同時為“藝術未來-傑出畢業生獎”(Art Futures Awards)及“CITYA”的研究項目發起人,並於2019至2022年間擔任香港藝術館客席策展人,且策劃 “多元視野八、九十年代香港藝術新象”藝術展覽與研究項目與IAE聯合創辦人。2024年,她獲頒香港浸會大學“傑出教學獎 (HKBU GE Teaching Award 2023-2024)”,她有逾25年藝術機構策展與藝術管理經驗,曾合作機構包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奧沙藝術基金會及藝術空間(Osage)、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GDM、紐約Eli Klein藝術空間、1a空間。 Janet的研究專注於當代藝術展覽、策展策略與藝術史之間的策展實踐方向,尤其聚焦中國當代藝術、香港藝術史,以及亞洲當代藝術她的策展策略強調跨學科協作及國際與亞洲藝術交流,合作對象涵蓋藝術家、文化學術機構、藝術實踐者、公共機構及科學家,建築師,以打破媒介與地域界限,構建包容性線上線下社群,推動藝術面向更廣泛的受眾。
-----
梁學彬教授身兼藝術家、策展人及藝術文化研究學者,於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取得美術學位榮譽院士。2013年獲委任為錄映太奇的主席,推動並參與電子藝術交流協會藝術節(ISEA Festival)、Loop巴塞羅那、Clockenflap和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梁教授過去曾執教理論和工作室課程,涵蓋媒體藝術、策展、展覽研究和文化理論等領域。研究興趣包括當代藝術、文化史學、藝術管理、文化產業和藝術市場。梁教授現時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香港藝術中心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計劃」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