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社福服务需要艺术?
社艺合作中的意义:艺术家从社福机构合作的经验反思及前瞻
有学者指出艺术不仅是传统的美学表达,更是一种集体合作和社会参与,艺术能激发想像力,帮助社会工作者和社群预见未来的可能性,艺术具有创造性的特质,甚至能有效应对当今快速变动的社会环境。
通过参考本地社艺合作的例子、访问参与其中的艺术家及咨询社会工作者的想法,研究指向以下三点:
一、社艺合作为社会带来的好处
二、艺术家的专业如何在制度中发挥作用
三、跨专业界别可以如何合作
在山工作室从艺术实践背景出发,通过了解艺术家的经历,仔细阐释艺术家在参与社会服务所发挥的专业特性,以填补香港现存的研究空白。
延伸活动
关于艺术家
「在山工作室」于2012年由方韵芝成立。方韵芝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首届毕业生,副修人文学。从事社区艺术教育及公众参与项目,擅长策划社区艺术体验及社区参与项目。由2012年开始,与不同社福机构合作并策划艺术项目予不同年龄层的社群,计划时长由6个月至3年不等。「在山工作室」运用多变的媒介为学校及机构策划社区艺术项目,致力探讨艺术介入的不同方法,致力促进参与者从创作经验中认识个人定位、看见他人,从中看见各种可能。
在山工作室团队
方韵芝
黄嘉儿
马属真
吴傲燊
梁颂霖
曾建煌
方韵芝
黄嘉儿
马属真
吴傲燊
梁颂霖
曾建煌
CREATORS FOR TOMORROW 计划由香港艺术中心自2020年起主办。计划鼓励及支援香港新晋艺术家、策展人、创作者和研究者的专业发展,提供资金、场地等资源协助参加者全面发挥创意、实践提案。透过此计划,香港艺术中心与新晋创作者在创作的路上并肩前行,创作者可透过规划、创作及执行其提案,获得宝贵经验,协助他们在艺术领域开展专业生涯,把更多充满创意的艺术引进大众的生活。
关于香港艺术中心
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
自1977年成立以来,香港艺术中心一直透过举办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及艺术教育,在积极培育艺术家的同时,努力将艺术引进大众的生活。
艺术中心相信艺术能够改变生命。在过往四十多年来,中心透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影像与媒体艺术、动漫、公共艺术、艺术教育、讲座论坛、艺术节及社区艺术项目等等,把创意艺术与大众生活联繫起来。
香港艺术中心旗下的「香港艺术学院」于2000年成立。透过学院专业的学历颁授课程培育艺坛新血,而短期课程及其他外展活动的举办,更成为艺术融入社区的重要桥樑。
香港艺术中心积极将艺术引进生活,让大众不单单可以作为艺术节目的观众、更可以成为艺术家、甚或艺术贊助者,让生活与艺术紧扣。
让我们一同拥抱「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的信念,努力前行。
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
自1977年成立以来,香港艺术中心一直透过举办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及艺术教育,在积极培育艺术家的同时,努力将艺术引进大众的生活。
艺术中心相信艺术能够改变生命。在过往四十多年来,中心透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影像与媒体艺术、动漫、公共艺术、艺术教育、讲座论坛、艺术节及社区艺术项目等等,把创意艺术与大众生活联繫起来。
香港艺术中心旗下的「香港艺术学院」于2000年成立。透过学院专业的学历颁授课程培育艺坛新血,而短期课程及其他外展活动的举办,更成为艺术融入社区的重要桥樑。
香港艺术中心积极将艺术引进生活,让大众不单单可以作为艺术节目的观众、更可以成为艺术家、甚或艺术贊助者,让生活与艺术紧扣。
让我们一同拥抱「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的信念,努力前行。
官方网站: hkac.org.hk | Facebook: Hong Kong Arts Centre | Instagram: @hongkongartscentre
资助
香港艺术中心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艺术发展配对资助计划」的资助。
活动内容并不反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 。
节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