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生活是一连串断层,飘在时间的海。日復日我们迎向冲刷、浮动、推涌.....一切变化流逝,问如何决意,将此时此刻此地立为锚点?锚点突然出现在一篮被清洗的水果;在与人共进的午餐;在踱步的波鞋底;在一场发了好几次的旧梦。非昨日,非未来,只是当下存在的一个锚,我们好好把它发现、抱起、抛出。直至,下一秒浪到来。
《安生之流 Anchoring the Presence》为艺术家黎倩华(阿步)个展,由小东及梁翠萍共同策展。在此充满各种持续危机的世代,展览回归艺术和生活的纯粹连结,在平凡日常练习如何容身当下。经过多次搬迁,阿步形容她现时处于「后旧居入伙」的处境。作品将回应她搬回香港后,经历漫长的装修历程,连带其有关家的纠结,并稍为安居下来之态。在展览中,阿步将以日常两大基本经验——进食、步行——为素材,从每一个当下找寻内在的家。从食物裏,在步履间,作品探索「定」与「动」的状态,并转化为装置、影像、行为(及其痕迹)。从私密、细碎又无聊的过活之中,我们试着滋养韧性,并找寻彼此,与之共流。
最新展览开放时间

延伸活动
开幕演出
日期:21/4/2025
时间:14:30-15:15
地点:张静兰实验画廊,香港艺术中心三楼
*艺术家黎倩华(阿步)及策展人梁翠萍将出席开幕酒会。
网上登记人士可优先参加。
网上登记将于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17:30截止。
名额有限,额满即止,以收到网上登记时间爲准。成功登记人士将于4月18日前收到电邮确认。
无登记人士届时可等候现场名额,如表演开场后15分钟 (14:45) 尚有空缺,将开放现场名额进场。
名额有限,额满即止,以收到网上登记时间爲准。成功登记人士将于4月18日前收到电邮确认。
无登记人士届时可等候现场名额,如表演开场后15分钟 (14:45) 尚有空缺,将开放现场名额进场。
艺术家每日快闪
在《安生之流》中,最细碎的日常经过转化后都可以成爲滋养自己的养分。艺术家阿步会每日到展场进行一场10分钟的即兴快闪行动,以身体、行为与展场中不同物品互动,产生痕迹,拥抱当下并日復日地在展场中改变特定物件的形态。每日快闪亦会同时在计划IG上进行直播,成为一个每日累积落黎的记录。
阿步每天出现时间不定,説不定大家参观展览时可以遇见阿步!
策展人导赏团
【睇展览都可以有定有动?👀🕺】
行路、洗提子、食开心果...这些日常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到底艺术家如何转化日常的「定」与「动」经验?看展览时可从什麽角度开始理解或阅读作品呢?
策展人Sally希望透过游戏及互动元素,有「定」有「动」咁样同大家一齐欣赏阿步嘅作品,尝试将艺术与生活连结。艺术都唔係咁难明啫!一齐嚟玩啦!
日期:26/4/2025(六)
时间:16:00 - 17:00
地点:香港艺术中心三楼张静兰实验画廊
语言:广东话
名额:12人
费用:免费
时间:16:00 - 17:00
地点:香港艺术中心三楼张静兰实验画廊
语言:广东话
名额:12人
费用:免费
工作坊
【静静哋行🦕🐆二人散步工作坊】
一对一步行,静静地对照,我们可以观察到什麽?艺术家阿步将把展览「安生之流」其中一组作品的创作方式,带给大家体验。参加者必须自组一位同行者参加。在工作坊中,参加者透过散步练习不只观察湾仔的街道,更多可能是观察同行彼此的状态,从中感受存在的「定」与「动」。与人可能产生共鸣,但亦有机会分岔。
工作坊内容:
- 参加者需要自组二人参加
- 届时进行静默同行练习,在湾仔区步行
- 分享环节
- 参加者需要自组二人参加
- 届时进行静默同行练习,在湾仔区步行
- 分享环节
请准备在室外步行的舒服装束,自行带备雨具或防晒用品。
参加者需要付$50按金,出席工作坊后可获退款。
参加者需要付$50按金,出席工作坊后可获退款。
日期:10/5/2025(六)、 18/5/2025(日)
时间:14:30 - 16:00
集合时间:参加者可提前 10 分钟到达签到
集合地点:张静兰实验画廊,香港艺术中心三楼
名额:12人
费用:免费
语言:广东话
网上登记
【🍇 提子夜🍷 倾偈 & Potluck】
艺术家每日快闪第21场,艺术家阿步邀请到嘉宾艺术家白双全。两人jam过后,促成了今次特备节目「🍇 提子夜 🍷」——正如提子茎在展览中,是带着有机地连结他人的意味——当晚话题将围绕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研究和作品生产期间,必须面对的生活锚点、摸索、挑选又如何转化滋养的思考和方法。届时欢迎出席者自备轻盈小食到现场与他人分享。让我们食住提子,一齐理解下两位不同年代的艺术家,如何处理日常在创作中的异同?
嘉宾艺术家:白双全
日期:12/5/2025(一)
时间:7:00-8:30 pm
地点:香港艺术中心三楼
日期:12/5/2025(一)
时间:7:00-8:30 pm
地点:香港艺术中心三楼
*出席者可自备轻盈小食到现场与他人分享,有少量酒水提供。
关于艺术家
黎倩华(阿步) 跨领域艺术家。2014年获臺湾国立臺北艺术大学美术学士学位,及2020年荷兰乌得勒支艺术大学艺术硕士学位。黎氏的实践是混合偶发、场域特定及参与式的关係美学为研究方法。作品通过叙事追溯群体中的归属,探索时间里的短暂存有与保存物件的转化,并突显人与自然共存的生活环境。其展示常结合有机元素、现成物、身体/行动、影像、插画及文本等拼贴呈现。藉着诗意地观看生活中的微小瞬间,以跨越人与非人之间的思维模式,显现个人内在感知与外部世界的亲密连繫。
作品曾展出在国际与本地的展演空间、机构及公共项目,包括《讲故仔煮饭仔》(荷兰及香港,2019);《凝积消弭》(香港,2021);《Presentscape》(葡萄牙及西班牙,2022);《后麻木自癒课》(希腊及香港,2023)及《Baa4 Baa1》(香港,2023)。《家中荫影》(香港,2024)便是结合展览、演出、评论和出版的跨域协作策展项目。2021年成立工作室「生活是艺术的实践」。
关于策展人
小东着力推动跨媒介艺术展览、艺评与赏析及公共对话。策划展览或表演包括「物池」、梁锦华个展「过日辰」、「香港文学选段 X 声」,及于美国洛杉矶 18th Street Arts Center 共同策划网上展览 Re-imagining Home。文章及艺评见于《明报》专栏、《虚词》、《微批》、艺鹄。两篇文章曾获香港公共图书馆收录为「香港口述历史参考资源选」。
梁翠萍是一位现居香港的跨界别艺术家及独立策展人,以绘画、混合媒介及概念创作为主。源于对身边人和事细腻的感知,她透过创作把人的情感、宗哲思考及日常观察互相连结与扣问。作品多探讨人类活动的内心状态,尝试揭示不可见的精神面貌,及探索各种事物的边界。她关注的议题还包括记忆、生死、关係、城市与社群。
曾与不同单位合作,包括艺术组织、音乐单位、学校、出版社、商业品牌、社福机构及网媒等。近年透过策展及艺术教育工作,尝试贴近人的本质以及打开生活更多可能性。
活动摄影师:郑珞璋
CREATORS FOR TOMORROW 计划由香港艺术中心自2020年起主办。计划鼓励及支援香港新晋艺术家、策展人、创作者和研究者的专业发展,提供资金、场地等资源协助参加者全面发挥创意、实践提案。透过此计划,香港艺术中心与新晋创作者在创作的路上并肩前行,创作者可透过规划、创作及执行其提案,获得宝贵经验,协助他们在艺术领域开展专业生涯,把更多充满创意的艺术引进大众的生活。
关于香港艺术中心
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
自1977年成立以来,香港艺术中心一直透过举办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及艺术教育,在积极培育艺术家的同时,努力将艺术引进大众的生活。
艺术中心相信艺术能够改变生命。在过往四十多年来,中心透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影像与媒体艺术、动漫、公共艺术、艺术教育、讲座论坛、艺术节及社区艺术项目等等,把创意艺术与大众生活联繫起来。
香港艺术中心旗下的「香港艺术学院」于2000年成立。透过学院专业的学历颁授课程培育艺坛新血,而短期课程及其他外展活动的举办,更成为艺术融入社区的重要桥樑。
香港艺术中心积极将艺术引进生活,让大众不单单可以作为艺术节目的观众、更可以成为艺术家、甚或艺术贊助者,让生活与艺术紧扣。
让我们一同拥抱「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的信念,努力前行。
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
自1977年成立以来,香港艺术中心一直透过举办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及艺术教育,在积极培育艺术家的同时,努力将艺术引进大众的生活。
艺术中心相信艺术能够改变生命。在过往四十多年来,中心透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影像与媒体艺术、动漫、公共艺术、艺术教育、讲座论坛、艺术节及社区艺术项目等等,把创意艺术与大众生活联繫起来。
香港艺术中心旗下的「香港艺术学院」于2000年成立。透过学院专业的学历颁授课程培育艺坛新血,而短期课程及其他外展活动的举办,更成为艺术融入社区的重要桥樑。
香港艺术中心积极将艺术引进生活,让大众不单单可以作为艺术节目的观众、更可以成为艺术家、甚或艺术贊助者,让生活与艺术紧扣。
让我们一同拥抱「艺术就是热诚.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普及」的信念,努力前行。
官方网站: hkac.org.hk | Facebook: Hong Kong Arts Centre | Instagram: @hongkongartscentre
资助
香港艺术中心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艺术发展配对资助计划」的资助。
活动内容并不反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 。
节目推荐